首頁>政協·協商>協商 協商
住在大運河邊的委員有話說 留住運河的三種“情”
“我小時候,過河走木制浮橋,由于浮橋上面的縫隙非常大,小朋友邁步子就會特別謹慎。”談及兒時對大運河的印象,從小就生長在大運河邊上的全國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郭媛媛說道。
5月24日,全國政協召開的“關于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雙周協商座談會上,有不少常年居住在運河沿岸的委員前來參加。因此,說起大運河保護,這些委員會有一層特殊的感情。
郭媛媛的家鄉在江蘇淮安。在那里,大運河的一些河段至今仍承擔著航運功能,更是她兒時的珍貴回憶:“那時我們從淮安到徐州需要坐船,船上那一碗香噴噴的陽春面的味道,到現在我還想念呢。”當然,運河留給她的,也不盡是溫暖和噴香,還有勞動和汗水。郭媛媛說,小時候,運河常常會有水患。每當運河泛濫時,她就會隨大人一起到堤壩上抗澇。“15歲之前,我都在大運河附近生活,大運河于我而言,是一種故園回憶。”
郭媛媛提出,保護大運河文化,要留住運河的三種“情”:“第一點是故園情,希望通過線性文化建設將‘原住民’的故園情抒發開來;第二點是旅人情,現在大運河旅游方興未艾,除了‘原住民’,沿岸還多了很多‘異鄉人’,運河文化帶承載著他們‘身在異鄉為異客’之感;第三點是家園情,中華民族在大運河的涌流中生生不息,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體現我們的家園情,也是我們希望能達成的。”
在大運河保護開發過程中注意保障沿河居民的生產生活,也是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天津市副主委金永偉的建議。他略帶驕傲地說:“因為一直在天津工作生活,加上關注運河文化保護工作,運河天津段沿線我都走遍了!有時間我也會充當‘導游’,帶著親戚朋友一起去河邊轉轉,給他們介紹大運河的歷史風貌。”
在山東、江蘇兩省調研中,金永偉發現運河沿線地方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偏差和誤區,影響了當地百姓主人翁作用的發揮。運河沿線古鎮、古村落和歷史街區的保護方案大多都是關注建筑廣場、道路綠化等物質載體的改造修繕,過于追求整齊劃一,缺少人文關懷。“一些地方扒掉舊房子,建新的仿古建筑,假古街、假古董時有出現,在規劃上,重游客、輕居民成為通病。”說起這些問題,金永偉感到十分惋惜。他說,不少基層政府工作人員期望著把古鎮古村當成拉動地方經濟發展搖錢樹,在功能布局上注重旅游功能的開發,商業業態上過度迎合游客趣味,沒有考慮當地居民的日常生產生活需求。
“古村鎮的保護展示要尊重當地居民意愿,改造維修工作要針對居民日常居住生活需求,重點改善修繕好村鎮公共服務設施,重新建立起大運河與村鎮居民的血肉聯系。”金永偉說。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大運河 運河 河邊 委員 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