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圖說新聞 圖說新聞
小蠶撬動大產業 景東鋪就致富路
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著力推進“一村一品”產業規劃建設,積極引導各村大力發展蠶桑、茶葉、核桃、水晶豌豆、馬鈴薯、景東晚熟芒果、生豬、肉牛、無量山烏骨雞等特色產業,從而實現強村富民,走出一條貧困山區可持續的產業扶貧之路。
文井鎮開南村就是遠近聞名的蠶桑種植大村。開南村以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為目標,積極發動蠶桑大戶帶動產業發展,創新建立起“協會+黨支部+貧困戶”的一體化經營機制,帶動更多貧困戶增收致富。
記者走進建檔立卡貧困戶嚴仕艷家中,剛見到記者,嚴仕艷就打開了話匣子,她一邊喂蠶,一邊告訴記者,丈夫身體不好做不了重活,兩個孩子,一個上大學,一個讀小學,近幾年來,她家主要靠養蠶支撐著這個家,雖然日子過得不算寬裕,但比種桑養蠶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預計今年可以實現脫貧。
開南村下營組村民袁仕艷告訴記者:“我家每年養蠶二十多張,平均一年收入4萬多元,供娃娃讀書,支付醫藥費,家庭生活開支,也夠用了。種桑養蠶開始生活條件比以前改善了,提高了。”
開南村“兩委”為了讓群眾過上好日子,先后嘗試過種植香菇、薄荷、大蘿卜等產業,但均以失敗而告終。2001年,黨支部書記段正勇聽說景東縣大街鎮發展蠶桑產業效益不錯,為尋得“真經”,段正勇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前往大街鎮學習桑苗種植、桑園管理及養殖技術。回家后,段正勇拿出家中所有積蓄3萬多元投資建蠶房、制蠶具、買桑苗、化肥、農藥,在自家地里種植了8畝桑苗,并說服27戶黨員和他種植蠶桑127畝。經過黨員帶動發展,開南村種養殖規模逐年增加。
隨著蠶桑產業的有序發展,開南村成立了蠶桑種養殖協會。開南村黨總支將41名黨員納入黨支部管理,積極為貧困農民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并組織農民進行參觀培訓、經驗交流和外出考察學習,培養出了一大批苗木嫁接技術員。每年的冬春季節,開南村都會有近30支嫁接隊300余人的嫁接技術員到外省及周邊市縣務工,人均純收入可達200元每天。協會充分發揮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橋梁”作用,讓貧困農戶真正由“單打獨斗”變“抱團發展”。
開南村下營組副書記介紹,每年冬季深耕完畢,她就會組織一些婦女出去做工,嫁接桑樹,一邊是技術指導,一邊又獲得人均每年10000元左右的經濟收入。
開南村有著“普洱市蠶桑第一村”的美譽,截至2018年底,開南村種植蠶桑3200畝,桑農586戶,帶動貧困戶發展35戶137人,其中,已脫貧27戶,預脫貧5戶,未脫貧3戶。
開南村黨總支書記段正勇說:“通過我們幾年的努力,2017~2018年,全村種桑養蠶收入突破1500萬元,對我們開南的群眾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特別是在脫貧攻堅工作當中,有了較大的收入以后,我們村的村容村貌,群眾生活有了大的改善,我們群眾的愿望今后還想繼續把種桑養蠶產業做大做強。”
蠶桑產業已成為景東縣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截至目前,景東縣種植蠶桑達5.8萬畝。2003~2018年累計生產鮮繭31377.36噸,累計蠶農收入超過10億元,102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種桑養蠶已經實現脫貧。
【編輯點評:由“單打獨斗”變“抱團發展”, 蠶桑產業已成為景東縣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
關鍵詞:小蠶撬動大產業 景東鋪就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