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與新中國同齡的根雕藝術家:建博物館守護松花江浪木創作
中新網吉林10月7日電 (石洪宇)與松花江朝夕相伴,吳德義時刻關注著水面下的變化。那里有他藝術創作的基礎性材料。
松花江水系沖刷而來的木本植物在水里長期浸泡,未腐爛的部分和殘留物質保留下來被稱為松花江浪木,這是制作工藝品的優良材料。
吳德義是吉林市浪木藝術創作的代表性人物,他認為浪木比黃金還貴重。
1949年出生的吳德義與新中國同齡,從事松花江浪木藝術創作35年,目前仍沒有停下來的打算。按照他的說法,“自己對松花江浪木藝術傳承有很強的歷史責任感”。
“與普通的樹根相比,松花江浪木經過了江水和(松花湖)湖水的浸泡,堅硬如鐵,形狀千姿百態,有很大的藝術想象空間。”吳德義說,松花江浪木根雕講求“七分天成,三分雕琢”。
按照該藝術規律進行創作,吳德義的作品《雄風》《吼》《天獅》獲得了國際或國家級大獎。
吳德義小時候受到父親的熏陶,對國畫、油畫、雕刻均有涉獵。不過,他后來從事了雪上體育項目,作為運動員還在全運會上拿到多枚金牌。“我從事體育行業也沒有中斷對藝術的熱愛。在長白山訓練,讓我對根藝有了初步了解。”吳德義說,訓練結束后他會來到林中休息和思考,他覺得枯木和樹根是天然的藝術半成品。
35歲時,吳德義開始著手創作。此后,他與愛人李春芳搬到吉林市松花江畔附近居住。
吳德義與愛人都對松花江浪木著迷。兩人將大部分積蓄花費到了購置物料上。“一車千余元到四五萬元不等。”他說,這些物料在院子里堆積如山。
在吳德義的印象里,那是一段艱苦又充滿樂趣的時光。艱苦來自操作時的粉塵、噪聲和長時間的動作受限,樂趣則來自夫妻二人互相給出創作意見,并訴說各自的設計靈感。
由于職業關系,吳德義鐘情體育題材。為此,他創作了2008年奧運會標、京字、福娃、鳥巢、祥云火炬、各類奧運比賽項目等,其中雪上項目占據很大比重。他想辦一次個人展,不過由于種種原因未能成行。
因為對松花江浪木的熱愛,這對夫妻也關心起了行業的發展。吳德義說,由于松花江浪木的形成原因,使其成為根藝獨有的門類。
2012年5月29日,作為吉林市首家民營博物館,吳德義浪木藝術館開館,館藏的近80件浪木根雕精品向公眾免費開放。“浪木資源日益減少,開設博物館算是對這門藝術進行搶救性保護。”吳德義說,這也是為了向公眾展示、傳承這門藝術。
吳德義眼下關注的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他計劃創作一系列雪上項目作品,并辦一次個人展。“我錯過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不會再錯過這一次。”吳德義說。(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吳德義 松花江 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