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姚洋:經濟有周期,更有機遇

2019年12月17日 10:07 | 作者:姚洋 |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作者: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博雅特聘教授、長江學者 姚洋

很多人都非常關心當前的經濟形勢,不少企業家認為今年可能是未來十年里最好的一年。這樣的看法未免過于悲觀,雖然這兩年(2018年、2019年)確實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形勢比較嚴峻的兩年,但我認為,未來一定會比現在要好。簡單回顧一下中國經濟在過去十年走過的結構調整之路,就不難作出這個判斷。

為什么從2018年起有些人又感覺經濟形勢緊張

2010年之前,中國的經濟增長由三駕馬車推動:出口、房地產和其它?,F在出口已經不再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房地產投資也降下來了。

從2012年開始,我們進入經濟結構調整期,之后總結為“供給側結構改革”。所謂的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是“三去一降一補”。在“三去”里面,我認為去庫存、去產能做得不錯。雖然也有一些問題,但總體而言,煤炭、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是去得相當成功的;去庫存也做得比較好,特別是到2016年,房地產的庫存基本去掉。剩下的就是去杠桿,在2016年之前,去杠桿做得比較少,這為去年以來的去杠桿埋下了伏筆。降成本方面做得不錯,連續幾年一直在降稅降費,特別是今年增值稅、個人所得稅有很大的下調,有人測算總體能降2萬億元的稅負。補短板需要長期下功夫,不能一蹴而就,中央政府為此做了很多事情,包括“放管服”改革,都是在補短板。

事實上,中國經濟從2010年開始出現增速下降,但政府在2016年采取了刺激措施,非常見效。2016年中國經濟有所好轉,2017年經濟表現非常好。很多企業家對此有實際感受。但為什么從2018年起有些人又感覺經濟形勢非常緊張,2019年好像更嚴峻?這值得思考。

有人將其歸因于中美貿易戰,我的觀點是這方面的影響確實有,但比較小。雖然中國對美國出口下降了10%,但對歐盟出口增長了10%以上,對東盟出口也增長17%-18%。總體而言,以人民幣計算,2019年前三季度出口增長5%多一點,全年算下來有3%-4%。2019年全世界的貿易增長率估計在2%-3%,中國能保持3%-4%的增長率已經相當不錯。當然,如果以美元計價,這個增長率會略低一點,但仍然沒有負增長。所以,如果把中國的經濟下行歸因于中美貿易戰,在數據上無法解釋。

還有一種說法:中國的經濟結構改革還不徹底,結構調整還沒到位。我認為這種說法也有點片面。中國從2012年開始調整經濟結構,到2016年產業調整已經基本到位,該去的產能、該淘汰的企業在那一階段見到成效。比如房地產行業,中小型房地產企業大量關門,剩下的都是大企業。所以也不宜把中國經濟形勢緊張歸因于結構調整不到位。

究竟是什么原因?我的看法就是去杠桿太猛、太快、太嚴厲。去杠桿的初衷和方向正確,目標也正確:一是控制風險,二是打擊金融詐騙、金融犯罪。雖然去杠桿方向正確,但做得太快、太猛,導致金融機構沒有任何調整的時間。盡管監管部門給了三年時間,但政府只要一聲令下,沒有人再敢做此類業務,至少此類新業務無人再敢接。這樣一來,就產生了兩個后果。

一是切斷了銀行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的通道。無論怎么說,銀行業務都傾向于保守,在全球都是如此。銀行不優先給中小企業貸款,背后的原因就是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到五年,風險極大。銀行給中小企業貸款,不僅風險很高,而且分攤下來的運營成本也很高。中國的資金主要還集中在銀行體系中,盡管之前的影子銀行業務存在問題,但不能一棍子打死,因為它們至少在銀行和實體經濟之間架起了橋梁。如果一下子斷橋,銀行的錢沒法再流到實體經濟。

二是金融機構失去了組合風險的能力。盡管資金池有問題,但也不能不讓這些金融機構一點風險組合的能力都沒有。目前看到的結果是,整個經濟體系的流動性緊張,但這并不是因為金融系統沒有錢。特別是今年以來,財政和央行都花了很大力氣,可是成效不快也不大,不如2016年立竿見影。

我們已經看到,去杠桿受到影響最大的是民營企業,因為民營企業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2018年A股市場指數整體下降30%,但很多民營企業的股價下降達到70%,不少企業家被迫清倉,出讓控股權。這對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信心打擊很大。

從長期來看,我對中國經濟仍然有信心

去杠桿雖然已經過去,但存在某些后遺癥。中國經濟連續下行兩年,使很多人的投資信心不足,這會加劇經濟下行。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應該加大反周期措施,但僅僅有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還不夠。我建議,監管當局要重新考量資管新政。我不是說一定要把資管新政收回去,但是這項政策從2018年4月開始到現在,施行了約一年半時間,到了該總結和評估的時候。

就改進的方向而言,我建議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建立一些正規的渠道,讓銀行資金流到直接融資機構去;二是允許市場機構進行項目風險組合。

如果資管新政不做改變,在這種局面下,如何展望中國經濟的未來?我個人認為,如果去杠桿政策不改變,恐怕去杠桿政策的后遺癥至少還需要兩三年時間消化。簡單地說,一方面,銀行成立了資管子公司;另一方面,老百姓也要改變自己的想法,不能想著買個理財產品會有人保本,而且銀行已經不再直接銷售理財產品,改由資管子公司做,這中間是有風險的。老百姓轉變觀念需要時間。另外,銀行和實體經濟之間少了一座橋梁,重建也需要時間。

從長期來看,我對中國經濟仍然有信心。有些人說中國經濟各種不行、各種問題,我認為問題都是發展帶來的,也是發展能解決的。我們可以放眼世界去觀察。過去這些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和企業發展速度在全世界依然是快速的。2008年,中國只有35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2019年已經達到119家,接近美國的水平。

下一步中國經濟是怎么個走勢?中國經濟總量已經全球第二,不可能總是在速度上領跑世界,應該明白中國經濟的增速趨緩是必然的。未來5-10年,只要中國的政策不出現大的失誤,保持4%-6%的經濟增長速度沒有問題。很多人可能覺得4%-6%的速度太低,但想一想中國GDP總量2019年就要超過13萬億美元,這么大的經濟體量增長4%,增量就相當于一個中型國家一年的GDP。因此,要一直保持之前那么高的增長速度,不現實。

做企業要看得長遠,要相信經濟周期,并積極為新的周期做好準備

企業應該怎么辦?我的看法是,在短期內現金為王,要保護好自己的現金流。如果現金流斷了,就沒法再談宏偉的理想,就像A股市場上很多被收購的企業一樣。沒有現金流就只能等死,在經濟下行期必須要有現金流。如果還有一些錢,或者能得到他人投資支持,那么現在是買資產的最好時機,因為現在很多人在急售資產,其中肯定會有好的資產。

一家企業要想做得比別人好,自己一定得熨平經濟周期。在大家都瘋狂投資的時候,要HOLD住,不要盲目跟風。別人20%的投資增長,你可以慢一點,比如10%;在經濟下行時,別人不得不賣資產時,你就可以買進資產,為下一波的經濟周期做準備。中國的經濟基本是5-7年一個周期,如果手里還有可以運轉的資金,現在正是為下一波經濟周期做準備的好時候。

做企業一定要看得長遠,不能只盯著當前,覺得今年的形勢很緊張,就簡單推定未來比現在會更壞。一定要相信經濟周期,并積極為新的周期做好準備。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經濟 中國 周期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久久 | 亚洲中精品级在线 |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2019 | 亚洲国产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 亚洲成α人片在线观看 | 性色开放主播在线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