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張紅全:深深扎根在這片泥土中

2019年12月24日 16:17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春節前,張紅全(左)為貧困戶送去春聯。資料照片

12月22日,民盟中央機關組織北京一些醫療專家,到河北廣宗縣捐贈醫療器械,在縣醫院舉辦義診和健康講座。縣里葫蘆鄉伏城村第一書記張紅全來自民盟中央機關,他一直忙前忙后;活動結束,他一回村就匆匆趕往村里新建的暖棚……

廣宗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991年時任民盟中央主席費孝通了解廣宗的貧困后,把廣宗定為民盟中央的扶貧聯系點。2017年6月,張紅全來到伏城村任第一書記。兩年多過去,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超5000元,廣宗縣也于今年5月脫貧摘帽。原本任期已滿的張紅全舍不得這片土地,延期駐村一年。“醫療條件、教育水平和產業發展是貧困農村的短板,我們要鋪路架橋,激發群眾脫貧奔小康的動力。”他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做的事太少”。

張紅全第一次來到伏城村,就直奔貧困戶家里走訪,發現不少農民因病致貧,開始琢磨怎樣補短板。他找到中國醫學科學院專家到廣宗做農村醫療調研,摸透情況后,2017年秋,他通過民盟中央機關組織一批醫療專家來村義診,免費提供常用藥品。

2018年4月,借著民盟中央開展的善醫行村醫公益全科醫生培訓項目資助,廣宗縣組織88名村醫參加學習,進行一周封閉培訓,來自全國的100多名已參訓村醫同他們開展一對一助教。伏城村衛生室村醫張玉科原是西醫,通過培訓學會了針灸和按摩。一年多來,他免費為200多人次提供過針灸治療。

健康扶貧,澆水澆到根。2019年10月,張紅全和村干部謀劃,依托村委會成立“健康大院”,將村衛生室納入其中,為村民提供健康咨詢、康復服務等。這是全縣第一個“健康大院”,帶動另外4個開始興建。

保健康,奔小康。張紅全為此四處奔走,當地健康扶貧得到民盟中央領導重視;中國科學院大學華北醫院與廣宗縣醫院結對幫扶,廣宗縣醫院先后派出27名醫護人員到華北醫院跟崗,學習實施微創手術等。廣宗縣醫院副院長王瑞坤說:“張書記牽線搭橋的華北醫院手把手地教,把學員當成自己人。”

張紅全深知教育對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光熱作用”,沒事時喜歡到位于村委會附近的葫蘆鄉中學轉悠。他發現學校操場是水泥地,學生們活動時很硌腳,于是多方籌措資金,改造操場路面。他又聯系上海一家企業為學校捐贈一套凈水飲水設備,還為學校聯系捐贈一批圖書。校長田修宇感慨:“張書記對農村教育懷有深情。”

張紅全駐村后不久,通過民盟邢臺市委建立民盟農村教育燭光行動葫蘆鄉中學實踐基地,成立“名師工作室”,組織邢臺市三中、五中等校的特級、高級教師送課下鄉,發揮傳幫帶作用。葫蘆鄉中學的道德法制課老師薛志蕊說:“近些年,我這門課改革比較大,剛開始不知怎么下手。市里的一些名師和我們一起教研備課,很快就打開了思路。”學校一些年輕教師很快成長為教學骨干。

過去,廣宗縣高中生每年考上一本大學的寥寥無幾。張紅全通過民盟中央機關有關部門,在廣宗縣第一中學等學校建設“雙師課堂”,讓農村學生通過網絡共享北京的優質教育。葫蘆鄉中學九年級的趙祖賢說:“同學們聽得很入迷。”

三年前葫蘆鄉中學僅有600多名學生,近些年陸續增加到1200多名。縣一中考上一本大學的也逐漸多起來。張紅全卻坦言:“我做得有限,只是盡力給這里的教育添一把柴。”

農民要脫貧致富,說到底要靠產業支撐。廣宗農民過去主要在土地里“刨”生活,張紅全一直琢磨著怎么做好土地這篇大文章。2018年10月,在民盟中央機關支持下,民盟中央社會服務實踐基地“科技小院”落戶廣宗現代農業園區,項目由民盟盟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團隊創建。張紅全說:“項目主要是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帶動增收。”

當地沙質土壤適合種紅薯,伏城村等村有種植傳統。張紅全和農業專家鼓勵園區發展深加工,提高紅薯附加值,讓黃土生出金。隨后園區上了一條深加工生產線,做蜜餞紅薯干,在網上賣得很火。園區負責人劉豪勝說:“有了深加工,紅薯身價大漲。現在種一畝紅薯,凈利潤1800元。”

“科技小院”還助力園區發展大棚油蟠桃,比大路貨提前上市一個月。張紅全又幫著謀劃銷售渠道,供不應求。園區油蟠桃從860畝擴大到目前的2200畝。如今,農業園區輻射帶動了周邊12個村子的農戶。土地流轉有租金,進園打工掙薪金,當地農民增收途徑更多了……(記者  張志鋒)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張紅全 民盟中央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AV秘片一区二区三 | 日韩精品卡通动漫中文字幕 | 亚洲女同国产一区二区 | 午夜福利视频-92 | 原创中文在线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