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老樓加裝電梯難題有待新解法 高低層住戶意見難一致
早上七點,朝陽區潘家園街道的武圣東里便開始熱鬧起來。這里住的老人多,起早鍛煉的、遛彎的、買菜的,街巷里熙熙攘攘。家住20號樓的李阿姨從菜市場回來,刷卡后“滴”的一聲,她走進嶄新的電梯,十幾秒便從1樓到了6樓。“方便啊。”
今年10月,武圣東里20號樓4個單元門裝上了電梯。在這個有著48棟樓的典型老舊小區,這是第二個成功加裝電梯的樓房。
據北京市住建委最新統計,今年北京老樓加裝電梯新開工693部,完成555部。但對于北京16個區約10萬多個符合加裝需求的老樓單元門來說,這還遠遠不夠。協商難、籌資難,依舊是這項“惠民工程”中最大的難題。
北京老樓加裝電梯正在被重視,繼去年納入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后,今年11月,也被列入無障礙環境建設。據悉,針對北京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的工程技術標準和設計指導圖集也將于近期出臺,將為北京規模龐大的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提供更規范的指導。
老舊小區住戶的心愿
“趙奶奶94歲了,在這棟樓里住了大半輩子,一直盼著有天能坐上電梯,最終還是沒趕上。”說起居民與電梯的故事,武圣東里社區委員會黨委書記張立軍眼眶泛紅。
今年1月16日,武圣東里22號樓5部新加裝的電梯正式啟動試運行,樓里的住戶紛紛前來試乘。
在啟動儀式現場,有居民告訴張立軍,22號樓2單元3層的趙老太太,從施工起就盼望著能在家門口坐上電梯,但在電梯試運行三天前,因一場重感冒,老太太身體狀況急轉直下,最終還是走了。
張立軍覺得很心酸,“老人家就這么一個小小的愿望,都沒能讓她滿足。”
位于東南三環邊上的朝陽區潘家園街道武圣東里社區,是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典型老舊小區,48棟樓多為6層建筑,共有居民3100戶,其中老年人占30%以上。
作為朝陽區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試點之一,武圣東里目前有兩棟樓的9個單元門完成了電梯加裝。9部電梯均采用半層入戶,由首開房地天宇公司以代建租賃的形式負責安裝和運營,居民刷卡付費即可乘坐。
首開房地天宇公司老樓加裝電梯辦公室主任徐輝介紹,今年1月開始運行的武圣東里22號樓的5部電梯,是外墻裝飾有保溫板的模塊式電梯,屬于老樓加裝電梯的第二代產品。10月完工的20號樓4部電梯,則是玻璃幕墻式的第三代產品,“對通風、采光都進行了優化,既保溫又節能。”
“老樓加裝電梯的主要受眾是老年人,需要對電梯進行適老化改造,但結合小區的實際情況,考慮到占地面積、建筑物方位等因素,又不能盲目求大。”徐輝說,如果沒有特殊需求,最好的電梯設計方案應該是,能滿足老年住戶的日常出行需求,同時越小巧越好。
從艱難試點到穩步推進
據北京市住建委最新統計,截至12月底,今年北京老樓加裝電梯新開工693部,完成555部。自2010年開始推進老樓加裝電梯工作以來,北京累計開工2212部,完成加裝且投入使用1462部,惠及兩萬多戶居民上下樓。
在市住建委房屋安全和設備管理處項目負責人看來,與前些年推進緩慢的情況相比,北京老樓加裝電梯工作目前可以說到了穩步推進的階段。
北京老樓加裝電梯的探索,可以追溯到近十年前。
2010年,北京市住建委出臺文件,明確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應當經用地權屬單位同意后,由本樓業主根據相關法規共同決定。同時,應征得因增設電梯后受到采光、通風和噪聲直接影響的本單元業主的同意。
“當時并沒有針對加裝電梯的補貼政策,加上手續繁雜、籌資困難,推進確實緩慢。”該負責人說,直到2016年北京出臺實施方案,明確在城六區內試點增設電梯,這一項工作才逐漸走上正軌。
2018年和2019年,為老樓加裝電梯連續兩年列為北京市政府重要民生實事項目,要求全年開工400部以上、完成200部以上。
政策的推動下,北京老樓加裝電梯在摸索中前行。
“近兩年,市財政針對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加大了補貼力度。”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2016年發布的試點實施方案,市財政按照加裝電梯購置及安裝費用的40%,且最高不超過24萬元/臺予以補貼。目前市財政補貼實際已提至64萬元/臺,其中包括對施工過程中實施管線改造的補貼40萬元/臺。此外,各區也針對不同產權類型的多層住宅樓增設電梯,出臺了相應的資金補貼政策。
“我們也參照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政策,簡化審批流程,縮短辦理時間,增設電梯部分不計入樓房建筑面積,不變更原房屋權屬信息,不辦理立項、用地、規劃和施工許可審批手續。”該負責人表示,這讓加裝電梯在建設流程上更加便捷。
高低層住戶意見難一致
盡管政策和流程不斷“亮綠燈”,但加裝電梯依然要靠居民自治協商來完成。
老樓加裝電梯的受益群體多是中高層住戶,高低樓層住戶間的矛盾時有發生。居民意見難以達成一致,是“老大難”問題。
根據2016年出臺的實施方案,既有住宅增設電梯應征得所在樓棟專有部分占建筑物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業主同意,同時應征得因增設電梯后受到采光、通風和噪聲直接影響的本單元業主的同意。
在征求意見時,常有低層住戶對加裝電梯是否會影響通風和采光、是否會增加噪音等提出質疑,也有住戶明確表示使用機會少、受益程度遠遠低于高層住戶,甚至有人提出“應給低層住戶補償。”
武圣東里20號樓八個單元門,四個單元至今未能裝上電梯。“本來做通工作的有6個單元,但有兩個單元的兩戶居民反悔了。另外兩個單元,一戶認為電梯噪音會影響家中老人休息,另一戶由于一些特殊的問題非常抵觸。”武圣東里社區相關負責人說,讓一個單元十幾戶達成共識,“太難了。”
為了讓更多棟樓能夠裝上電梯,社區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常在周日自愿加班,把住戶們約到一起,談各自的訴求和意見。“能解決的,我們都盡量幫助解決,只要大家能達成一致。”
海淀的北航家屬社區,是目前該區加裝電梯最多的老舊小區。29棟符合加裝條件的樓,已有75部電梯投入使用,20部正在完成管線改造,即將進行電梯吊裝。
“最開始一層二層住戶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對意見。”北航后勤保障處副處長甘海珍說。針對居民不同的反對理由,北航社區辦和相關單位采取“一戶一策”的方式,判斷誰去做工作、怎么做工作最有效。
一筆難算的“經濟賬”
在協商過程中,大多數居民最關心也最糾結的,是“究竟要出多少錢”。
豐臺區蓮花西里6號院7號樓的4部電梯,除去補貼,剩余每部電梯120萬元的安裝成本,都靠居民自籌完成。
蓮花池軍休所第五黨支部書記丁曉明,是7號樓加裝電梯的發起人和牽頭人。其介紹,根據建設單位的電梯設計方案,一層住戶需出資5萬多元,二層住戶出資7萬多元,三四五層分別出資11萬多、12萬多和13萬多,最高的六層需出資14萬多。一開始,大家并不接受這樣的出資方式,尤其是一樓住戶。
丁曉明說,最后是通過對電梯加裝方案進行特殊設計,加上不斷的溝通,大家從方便生活需要出發、從現實和長遠利益考慮,最終全樓就出資方案達成一致。
在北航社區,除去各類補助后,每部電梯需居民自籌約30萬元。通過按戶交租金的方式分攤下來,每戶每個月繳納幾十到一百多不等,最高層每月付200多元,二層每月幾十元到一百元,一層不用交錢。
這種“分期付款”的方式既解決了居民一次性籌資難的問題,也符合“受益最多出資最多”的邏輯,居民普遍比較能接受。
但居民自籌資金委托第三方實施安裝和后續維護、費用約定分攤的出資模式,據統計,在2019年北京老舊小區加裝電梯中僅占1.7%。
對大多數普通老舊小區來說,自籌資金實行依然相當困難。
武圣東里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社區居民對電梯需求很迫切,但很多年一直沒進展,首要原因就是居民自籌資金難。
直到去年,作為產權單位所屬同時也是實施主體單位的房地天宇公司有意投資,為兩棟符合加裝條件的樓棟安裝電梯,前來咨詢合作。“得知可以通過‘代建租賃’的方式來解決籌資問題,加上從建設到安裝、維保以及管線改造等都由電梯企業負責,我們心里才踏實了。”該負責人說。
在代建租賃的模式下,居民不需要前期出資,電梯建設和運營方通過居民付費乘坐的方式回收成本。“有時候下樓就走樓梯,買了東西拎著費勁就坐電梯,一趟幾毛錢,也不會覺得貴。”住戶單阿姨說。
據市住建委統計,2019年北京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采用這一模式的占到48.4%。此外還有近一半的電梯,是由單位集體出資加裝的,多數是豐臺區張儀村、朝陽區康營家園社區等回遷安置小區。
代建租賃解決了初次出資難的問題,受到不少居民歡迎。但徐輝也坦言,這一模式對建設方來說,前期投資金額大,通過后期運營回收成本慢。“從目前的運營情況看,每臺電梯每年的收費率(即實際乘坐和滿乘的比例)只有40%-50%。”這也成為社會資金進入老樓加裝電梯項目的“攔路虎”。
“把居民最關心的問題說清楚”
“自籌模式六樓要給多少錢?租賃呢?”“半層入戶和平層入戶有什么區別?”“從陽臺平層入戶隱蔽性怎么樣?會不會遮光?”
在丁曉明看來,要讓居民就加梯達成一致,把大家伙兒最關心的問題說清楚很關鍵。
“這些材料,都是我整理好后打印出來,人手一份發到每一戶手中。誰家還有不明白的,我再上門解答。”丁曉明從書房拿出厚厚一摞裝訂成冊的材料。
他留存的材料冊中,包括相關政策條文說明、加裝電梯相關問題的問答、備選電梯設計方案、平面設計圖和效果圖、文件資料簽收單等。
“材料里的問答內容,都是我在查閱相關政策和請教建設單位后用更通俗的語言解釋給大家的。比如施工是否有考慮樓的質量問題、加梯的資金來源、需要辦理哪些手續、各戶究竟要出多少錢等。”丁曉明說,這些都是加梯前大家最關心的事兒。
對許多有電梯加裝需求的小區住戶來說,咨詢無門、疑惑難解的情況仍普遍存在。
北京筑福建筑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吳保光認為,要真正推動老樓小區加裝電梯,所在地基層政府有必要加強引導,為居民提供咨詢服務,搭建相關的服務和協商平臺。
“例如可以成立政府主導下的加梯服務中心,為有需求的居民講解相關的政策、手續、籌資方式等,提供加梯前期的服務。相關企業和專業人員可以協助提供技術支持,為居民提供有針對性的加梯設計方案和造價咨詢等實施建議,供居民選擇。”吳保光說。
在朝陽區孫河康營家園社區,4個居民社區的17個自然樓院都建立了黨支部,各樓院黨支部的黨員成了加裝電梯工作的“牽頭人”。
孫河地區辦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牽頭人”通過搭建樓院“居民議事廳”交流平臺,到居民家中走訪調查,詳細了解低層住戶的實際訴求,并配合地區工委、辦事處、社區對接加裝電梯設計公司的專家,按照低層居民的意見,特別是對采光、通風、降噪的訴求進行“優化設計”。
“黨建+”引領的模式下,康營家園社區加裝電梯工作效果顯著。今年,該社區開工電梯178部,截至11月底,完成交付使用102部,剩余76部計劃春節前后完工。
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明年的老樓加裝電梯工作,“黨建+”引領將是重要的一環。
尋求更多“突破口”
在電梯技術上進行創新和尋找替代產品,成為另一個突破口。
2017年,市住建委就無電梯住宅居民上下樓問題向全社會征求方案,鼓勵社會力量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科技創新產品,在符合技術要求的前提下共同出謀劃策。同時明確,對評選出的優秀方案將給予一定的獎勵。
實際上,在一些不具備外掛電梯加裝條件的老舊小區,“爬樓器”作為電梯的便攜式“替代品”存在已久。
早在2015年2月,東城區東花市北里12號樓3單元就安裝上了居民自發出資籌建的座椅式電梯。人可以坐在座椅上沿著樓梯扶手的軌道緩慢移動,上一層樓約一分鐘不到。
2017年,踏板式“爬樓器”在豐臺區東高地街道萬源西里社區45號樓投入使用。刷卡后站上踏板,扶著樓梯扶手就能上下樓。
但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坦言,雖然相關部門鼓勵“爬樓器”等科技創新產品作為補充,來解決居民上下樓的問題,但其始終無法完成代替電梯的功能,且在安全性方面缺乏保障。“比如,坐輪椅的老人就沒有辦法使用這種‘爬樓器’,依舊出行困難。”
值得期待的是,老樓加裝電梯也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政策兼容。
2018年北京出臺的《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方案(2018-2020年)》明確,多層住宅樓房增設電梯等上下樓設施被列入老舊小區改造整治菜單。
方案提到,投資主體可將市區兩級財政投入資金作為老舊小區綜合改造資本金,依托區政府確定的改造區域內相關公共資源,搭建投融資平臺,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自選類改造。
今年11月出臺的《北京市進一步促進無障礙環境建設2019—2021年行動方案》也明確提出,具備條件的老舊住宅樓可按有關政策加裝電梯。
明年,北京老樓加裝電梯的任務依然是開工400部以上、完工200部以上。據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透露,針對北京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的最新工程技術標準和設計指導圖集已經編制完成,并將在近期出臺,“這將為北京規模龐大的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提供更規范的指導。”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電梯 加裝 居民 老樓 住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