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要聞 精準要聞

打好精準扶貧“組合拳”

2020年01月02日 16:31 | 來源:四川日報
分享到: 

版 首 語

剛剛過去的2019年,在四川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極不平凡。

空間上看,2019年計劃摘帽31個縣,分布在四大片區,為歷年最多;時間上看,2019年,四川計劃實現藏區貧困縣全部摘帽,涼山也將首次有貧困縣摘帽。面對深貧堡壘,四川發起總攻!

這一年,越來越多的扶貧產品,貼上“四川扶貧”公益性集體商標,上展會、進機關、入商超……

這一年,26萬排查人員走村入戶,查看“兩不愁三保障”落實情況,用腳步丈量老鄉與小康之間的距離。

這一年,從建房修路到移風易俗,從控輟保學到禁毒防艾,涼山正書寫“脫貧奔小康”新的偉大史詩。

這一年,有些幫扶干部永遠離開了我們,李軍、袁劍、馮輝……他們是倒在戰場上的扶貧英雄,值得永遠被銘記。

巴山蜀水間,舊貌換新顏。

2019年已悄然而去,此時此刻,建筑工地上的忙碌身影、產業園里的機器轟鳴聲、農民夜校的沙沙筆記聲……正匯聚成四川奮力奔康的交響曲:我們,大步走進2020年!

新部署

解決孩子戶口問題 大排查讓娃娃“重生”

【攻堅部署】

四川在全國率先開展落實“兩不愁三保障”大排查,并要求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大排查從2019年6月開始,集中3個月時間,共抽派26萬人,按縣級自查、市級抽查、省級核查(第三方核查、媒體暗訪)三個階段,運用“一進二看三算四核五填六評七簽”七步排查法,對全省161個有扶貧任務的縣市區、11501個貧困村、32790個非貧困村開展排查。

【攻堅故事】

□本報記者 侯沖

“戶口上起了,醫保買起了,現在娃娃啥子都有了!”2019年12月27日,秦巴山深處的旺蒼縣水磨鄉火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何道平看著院壩里玩耍的兒子何俊,臉上樂開了花。

2018年7月之前,何俊還一直是何道平的“心病”。

何俊并非何道平親生。2017年冬天,何道平騎摩托車從縣城回家,在鄉道一處僻靜拐角,發現了一個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嬰兒。擔心孩子被凍壞,何道平將他背回了家。“這是天賜的禮物。”他說,因為自己與愛人一直沒有生育兒女,夫妻倆便決定收養這個嬰兒,取名“何俊”。

然而收養何俊不久,何道平便碰到了難事。何俊身上沒有出生醫學證明,這導致何道平沒法為他上戶口。上不了戶口,沒有身份證,也就買不了醫療保險。“別個帶娃娃看病,能報銷,我只能支付全部費用。”何道平無奈地說。

由于何道平一年大多數時間在外打工,再加上何俊年齡尚小,給孩子上戶口的事情就一拖再拖。

轉機發生在2018年7月15日。“兩不愁三保障”回頭看大排查工作人員昝宗翰、唐壽舉來到何道平家。昝宗翰回憶,排查時,他們發現戶口本上并沒有“何俊”的名字。隨后,他們在系統中查詢,同樣沒有找到何俊,證明這個娃娃是黑戶。

當晚,昝宗翰便將這個問題反饋給火花村,要求村黨支部書記馮德勇立即著手整改。但想解決何俊的黑戶問題,遠比他們想象得難。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馮德勇說,一個是何俊的戶口問題,另一個是何道平收養合法性的問題。為此,他帶著何道平先后去了鄉鎮派出所、縣民政局等,對方告知他們,需要先在報紙上進行公告。公告期兩個月,這期間如果沒人認養何俊的話,才能辦理戶口和正常的收養手續。

2019年9月16日,公告期結束后,何俊的戶口也辦了下來,正式成為何道平夫妻合法養子。“有了戶口,也給孩子買了醫保,上學、看病都不愁了。”何道平欣慰地說。

何俊的身份證顯示,出生日期是“0916”。馮德勇說,上戶口那天,何道平問他孩子生日選哪天合適,他建議就用戶口辦下來的日子,“是‘兩不愁三保障’大排查,讓娃娃‘重生’。”

新探索

印上“四川扶貧”標識 涼山苦蕎賣得更俏了

【攻堅部署】

2019年2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公布12件“四川扶貧”集體商標的“注冊公示”,標志著“四川扶貧”集體商標被核準注冊,商標專用權受法律保護。截至2018年12月13日,已有21個市州1817家企業(含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和4124個產品通過審核使用“四川扶貧”商標。其中,88個貧困縣審核通過1155個企業,用標產品數達2705個。□本報記者 寇敏芳

【攻堅故事】

“專門賣扶貧產品的店,感覺挺特別的,買點產品回去做伴手禮。”2019年12月29日,四川扶貧產品成都東客站直銷店門庭若市,西安游客王海濤采購了涼山苦蕎茶,打算贈給親友。

一包印著“四川扶貧”標識的苦蕎茶,原料來自昭覺、美姑等貧困縣的田間地頭,經過企業生產加工,走向大市場,凝聚著大涼山群眾的脫貧期待。

這其中,“四川扶貧”公益商標成為連接產銷的橋梁。它是如何助推脫貧攻堅的?

過去,貧困地區農產品與市場對接不暢、流通成本高。這一問題隨著省里一項創新舉措迎刃而解:2018年4月,我省創新扶貧產品銷售體系,設立“四川扶貧”公益性集體商標,貧困村產品都可申報。申報成功后,在政府推薦下可優先進餐企、進超市、進機場、進機關、進社區、進網絡銷售……

這包苦蕎茶就是“四川扶貧”產品之一,由涼山州惠喬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2018年10月,該公司成為首批商標的使用者,隨即為旗下兩個品牌更換包裝,除企業商標外,“四川扶貧”商標也被打印在外包裝上。

“過去,產品都是我們自己找銷路,渠道相對固定、狹窄。”公司副總經理吳寒玉說,貼上“四川扶貧”商標后,政府大力推廣,市場很青睞。以即時沖泡茶飲的新品牌“蕎多飲”為例,2019年公司陸續接到幾筆企業定制大單,最大一筆超過10萬杯。

銷量提升,采購水漲船高。大涼山深處的昭覺縣日哈鄉古爾以打村也成為“四川扶貧”商標的獲益者。貧困戶吉克阿牛種植1畝多苦蕎,以前種植粗放,收成不高,苦蕎賣不起價。2018年6月,涼山州惠喬公司和日哈鄉簽訂協議開展定點收購,并優先收購吉克阿牛等貧困戶種植的苦蕎。未來,將通過引進新品種提升苦蕎產量,通過開發新技術提高作物利用率。

“‘四川扶貧’給我們帶來更大市場,我們也希望反哺貧困地區,實現雙贏。”吳寒玉說,2019年公司和美姑縣和豐農業投資發展公司合作,以“蕎多飲”生產線為基礎,按照成本價與美姑合作生產新品牌“美姑美”,產品打雙品牌+“四川扶貧”商標,銷售收入歸美姑當地公司,通過產業合作方式,進一步提升當地的生產加工水平。

新階段

腳踏實地甩窮帽 仰望星空奔小康

【攻堅部署】

2019年以來,我省緊緊圍繞藏區“貧困縣全部摘帽”年度目標,增添措施加力推進。鎖定藏區三州9縣和甘孜州雅礱江上游24個深度貧困鄉鎮的特殊困難問題,安排資金1.1億元,按照每鄉450萬元的標準對標補短;在住房安全、產業發展、教育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作出特殊安排和傾斜支持;強化藏區地方病防治,不斷深化包蟲病綜合防治試點、大骨節病防治成果鞏固。

【攻堅故事】

□曾矛 本報記者 侯沖

39歲的四郎曲燈,是典型的康巴漢子。1.85米的身高,走起路來虎虎生風,黝黑面龐下,一雙大眼炯炯放光。

曾經的四郎曲燈,眼里卻無光,是稻城縣傍河鄉自龍村公認的貧困戶。兩個娃娃上學,妻子患病,生活的重擔壓得他喘不過氣。

“當時他家只有一層平房,院壩里頭常年塵土飛揚。”自龍村第一書記阿友說,就在這三四年間,四郎曲燈一家蓋起了三層樓的藏式新居,院壩全部抹了水泥,還新建了一個牛圈。

談到四郎曲燈一家的變化,阿友用8個字形容: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腳踏實地就是踏踏實實、勤勞肯干。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孩子上學有了保障,妻子在縣內看病只需自付5%的費用。沒了后顧之憂的四郎曲燈放開手腳大干一場,他參加了村里組織的技能培訓班,學會了砌墻技術,跟著工程隊在縣里打工,每天能收入140元。

2018年,四郎曲燈的兩個孩子從中專畢業。先后到縣城打工,每人月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一家人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四郎曲燈也有顧慮,“砌墻抹灰終是體力活,而且東奔西跑顧不到家。”他琢磨著,雖說眼下脫貧沒問題,但要實現長久增收卻不容易。

雪域高原上的星空,讓四郎曲燈有了新的想法。

“我們正準備打造‘星空小鎮’。”傍河鄉鄉長扎西介紹,隨著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圓環陣太陽風射電成像望遠鏡等項目相繼選址稻城,給距離縣城僅6公里的傍河鄉發展星空觀測旅游帶來契機。

扎西謀劃著,利用自龍村村民閑置農房做星空觀測接待。“如果一年來1000人次的話,保守估計能讓全村116名村民人均增收近1萬元。”

聽到這個消息,四郎曲燈第一個報了名。“我家有三層藏房,除一層自用外,二層和三層都可以隔出房間接待游客。”他說,之前一些游客到村里看星星,只能住帳篷。如果有了固定的房間接待游客,那么即便是冬天,也能吸引星空愛好者前來。游客來了,家里的原生態牦牛肉、蟲草等農牧產品就有了銷路。

2019年12月28日晚,火爐旁,四郎曲燈和妻子盤算著明年如何裝修房屋,他們還準備報名參加廚師培訓。

室內,火苗跳躍,溫暖如春;窗外,星輝滿天,燦若未來。

新臺階

村民不到田間地頭 票子就可拿到手頭

【攻堅部署】

2019年,浙粵川三省東西部扶貧協作持續深化。川浙、川粵高層互訪6次、累計13次;到位財政性幫扶資金29.45億元、實施幫扶項目992個;四川選派干部、專業技術人才到浙江、廣東掛職鍛煉和學習交流,三省聯合培訓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83868人次;累計組織29.28萬名貧困勞動力到浙江、廣東就業;引進浙江、廣東275家企業到我省貧困地區投資興業助貧;今年浙粵兩省幫助銷售四川貧困地區農產品21.46億元。

【攻堅故事】

□本報記者 羅之飏

2019年12月28日一早,吉補羅達騎上電動車從馬邊縣城動身出發,一路上,新鋪的水泥馬路蜿蜒起伏,不出一小時,他便到達老家所在地蘇壩鎮越勝村老屋基組。

一個月前,吉補羅達給家里5月種下的43畝藤椒施了肥,這幾天,一陣寒潮讓他擔心起這些還未長大的苗子。“這些都是我們未來的希望。”看到地里的藤椒樹長勢良好后,吉補羅達松了一口氣。

2019年上半年,東西部協作扶貧中,對口幫扶馬邊縣的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把85%的幫扶資金安排到產業發展上,蘇壩鎮依據當地氣候條件,申報發展藤椒產業,吉補羅達整理出家中空地,種下一批藤椒新苗。

種下新苗后,吉補羅達卻時常不能下地照看。2018年年初,大兒子到了上小學的年齡,為了讓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吉補羅達忍痛將“還未捂熱”的易地扶貧搬遷新房租給了同村鄰居,舉家到馬邊縣城租房。

“不管多忙,每半個月或最多一個月,我或者我老婆都要回鄉照看這些新苗子。”吉補羅達說,雖然外出挖筍每天能掙200元,但這和當工地小工一樣都不穩定,不是長遠辦法。好在地里會慢慢產出東西,讓吉補羅達心里踏實了許多。

讓吉補羅達充滿信心的,不僅是單純的產業幫扶。

蘇壩鎮越勝村第一書記黃秀川告訴記者,除了每畝地給與1600元補貼外,流轉土地的村民還可以獲得每年300元流轉費,“我們還建立起農戶自種和‘農戶+合作社’兩種種植模式,村民可依據自身情況選擇。”

由于平常不住在村里,吉補羅達選擇了“農戶+合作社”種植模式,待藤椒新苗第3年投產后,合作社將統一上門收購,同時實行價格保底,初步預計每畝地村民可增收800元以上,“村民不到田間地頭,票子就可以拿到手頭。”黃秀川說。

不僅如此,藤椒的施肥、除草、撒藥、采摘等一系列種植環節村民均可參與“打零工”,自己拿工資給自己種地,這讓今年將脫貧的吉補羅達有了長效致富的動力和信念,除了照看好自家種植的藤椒,合作社一有用工需求,他都積極參加,“在自家田間地頭一天就能掙100元,不比外面打工差!”吉補羅達高興地說。

關鍵詞:打好精準扶貧“組合拳”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在线a∨在线网站 | 久久久亚洲综合最大 | 日韩欧美亚洲一中文字暮精品 |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线影院 | 免费一级欧美大片久久网 | 午夜人成视频在线男人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