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精神康復者的“回歸”之路 有人成功應聘快餐店
精神康復者的“回歸”之路
社區康復助精神病人重歸社會 有人成功應聘快餐店 有人到醫院做后勤 病愈回歸減輕家庭社會負擔
武威、張丹
“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回歸社會。社區康復服務是精神障礙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最終擺脫疾病、回歸社會的重要途徑。”江門市第三人民醫院副院長李忠平告訴記者,2019年,江門被指定為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市,醫院舉辦的康怡社區康復服務中心全年收治學員122例,通過社區的系列功能康復訓練,現在回歸社會的有39人,其中公開就業的12人。
長期以來因各種原因,盡管一些精神障礙患者經治療后病情穩定,卻很難再融入社會,成為家庭的沉重負擔。記者發現,社區康復機構不僅對他們進行心理治療、社會適應性康復、健康教育,更有特色的是做職業康復,一系列輔助性就業項目讓患者掌握了更多技能。雖然這樣的社區康復模式才剛剛開展,但未來可期。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張丹
江門市第三人民醫院旁的康怡社區康復服務中心西側,開設著一家不起眼的便利店,店內貨品琳瑯滿目、擺放整齊,門口還賣叉燒包、蓮蓉包、糯米雞等各種廣式早餐,店里站著幾個擺貨員、收銀員,收銀臺正收拾出一片空地,“這兒過陣子要賣咖啡,你們可不要把星巴克的生意也搶了哦”,若不是李忠平告知,外人完全看不出這些店員其實是接受社區康復服務的精神障礙患者。
便利店只是一個訓練科目,所有的精神障礙患者在這里都統稱為“學員”。中心內,還“隱藏”著數十個小訓練室。
回歸社會的“學前班”
醫院門診康復科副主任吳淑華帶領記者做了一番走訪,甫一走進正門,就見到三個“前臺”在做登記,他們是做客服訓練的學員,平時還負責接電話。
一樓是陶藝訓練室、廚藝訓練室等;二樓是進行手工等訓練的訓練室;三樓則是縫紉訓練室等。中心背后的半山坡上,還有一個農藝場,種著芥藍、西紅柿、楊桃等,它是學員們進行農藝訓練的地方。大大小小,這里一共有40個康復技能訓練的項目。“現在我們醫院所有的病號服和床單,都是他們縫紉的。”在縫紉訓練室,吳淑華向記者介紹了學員的工作情況,記者看到,幾位學員正認真地在縫紉機上操作著,除了一大壘醫院用的床單被套,還擺著幾套精致的時裝樣板,“那幾件衣服的布料是海關捐贈給我們的,我們有專業的縫紉師傅做義工來教他們做衣服”。吳淑華介紹,在這里,學員們按手工的難度進行評分,再按照分數來獲得報酬。
而在二樓的工廠訓練室內,記者看到有十幾名學員一組,有的正在做包裝盒,有的則在串燈泡。“這些都是社會上一些愛心企業提供給我們,幫助學員做輔助性就業的。和縫紉組的學員一樣,他們做這些一方面可以鍛煉技能,另一方面還有報酬。”吳淑華說,燈泡是中山古鎮的一家企業提供的,而紙箱包裝盒則是另外一家上市的食品公司所提供,“我們最希望能長期和這樣的企業合作,如果能讓他們成為正式的工人,單位給他們發工資、繳社保那就再好不過”。
據悉,為了幫助學員獲得更多康復服務的機會,中心一直爭取江門殘聯的支持主動申報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包括“愛心超市”“輔助性車間”“農藝康復園”等等。李忠平介紹,康怡社區康復服務中心是集醫學康復、職業康復、社會康復、心理康復及適應性康復于一體的綜合性康復服務中心,“這里是他們回歸社會的‘學前班’,我們的專業名詞叫輔助性就業,學員們每周來上5天課,都是‘走讀’的。”
李忠平還說,學員制作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目前都很受歡迎,“我們的很多醫生都會在這里的便利店買早餐,患者家屬也會來這里買日用品,我們的農療康復園種出來的水果蔬菜在醫院里供不應求。最有意思的是,醫護人員過生日都會來到這里買學員做的蛋糕,在中心過生日。”
奇思妙想讓陶藝師折服
除了學廚藝、學縫紉,記者發現,很多學員正在這里進行各種“藝術治療”。二樓的隔間里,陳列著很多學員們的繪畫作品。有畫花鳥的,有畫人物肖像的,其中一幅花鳥畫里,鳥的眼睛古怪地朝著天,仿佛在桀驁不馴地盯著什么東西看,畫風頗似八大山人。
二樓還有舞蹈室,老年大學的一名老師主動擔任義工,無償地教學員跳舞。
而一樓的陶藝室放著學員的各種陶藝作品。一排陶人、一排陶制的硯臺,還有一排陶制的小花盆,盆內有不少盆栽。陶人別具一格,有的雙手擁抱著自己、有的目光炯炯、有的戴著一頂奇怪的帽子,學員們似乎都在通過陶藝展現著他們奇特的內心世界。
“他們的思維真的很奇特,我教他們一樣的做陶人的方法和步驟,但每個人做出來的都不一樣。都很有特色。”江門一家藝社的黃小姐來到中心教學員做陶藝已將近一年時間,“我們是屬于政府購買服務過來的,沒來時我特別好奇,也有一點擔心安全,但事實完全不一樣,這些學員們都很有創意,交流起來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困難,他們積極性很高。”
“很多精神障礙患者的智商其實是很高的。”李忠平說,學員們來到中心后根據興趣“任選專業”,制作的陶藝、繪畫作品,中心會在特殊的時間進行義賣,中心還設立家屬開放日,“家屬看到學員在這里特別快樂,還掌握了一些技能,他們非常欣慰。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學員能夠自食其力,重新回到社會。”
當然也有一些學員令人有些頭痛。前段時間,繪畫專業朝夕相對的阿晨和阿花就拍拖了。課上,兩人總是含情脈脈地互望,上學、放學都一起走,舉止親昵。但阿晨和阿花的戀情很快就遭到雙方家庭的一致反對。“我理解家屬的想法,畢竟這樣的結合很有可能會帶來兩個家庭都承受不起的后果。幸好男生最后釋懷了,他們現在依然能以兄妹相稱”。
據悉,目前接受社區康復的學員,沒發生過1例肇事肇禍,家屬的滿意度是100%,中心收到錦旗兩幅、感謝信12封。
醫生:治病不能只靠吃藥
康怡康復服務中心的團隊由精神科醫生、精神科護士、康復治療師、心理治療師、音樂治療師等組成。陳祖朋是團隊里的醫生,1998年從汕頭大學醫學院精神衛生專業畢業后,就長期從事精神疾病的治療工作,2017年中心剛成立時,他便從江門第三人民醫院來到這里。“來我們這里進行社區康復的學員,都是經過治療后病情已經穩定的。”從醫20余年的陳祖朋說,以往患者經治療回家后,幾乎不可能再找到工作,有的家人生怕無所事事的他們鬧事,甚至將他們反鎖在屋內,而實際上有一部分精神障礙患者是完全可以回歸社會的,“比如精神分裂癥患者,如果發現得早,25%~30%的人是可以痊愈的。服藥是治療精神病的基本手段,但治病不能只靠吃藥,更關鍵的是社會康復。”
陳祖朋介紹,到中心做康復的學員按照病況通常會以半年至1年為一個療程。“我們有12個學員已經找到工作,包括超市的擺貨員、后勤人員、快餐店的洗碗工等等。2019年,我們醫院對外公開招聘后勤人員,就有學員報名和普通人一起競爭崗位,最后醫院錄取了3名學員,他們主要負責后勤保障工作。”
陳祖朋說,這3名學員從需要家人照顧到如今每月獲得3000多元工資還有社保,這樣的變化讓他們和他們的家庭都異常欣喜。
每個月,陳祖朋有七八個工作日要去基層社區。“精神科醫生太少了,在基層根本沒有醫生,只能依靠社工,我們來到社區后會送醫送藥,為社區精神康復者及家屬提供康復指導、心理疏導、事前干預、危機介入等工作。學員回到社區,我們還要追蹤,對他們進行個案管理。”
記者手記:
社區康復需社會與家庭共同助力
96家社區康復機構助力
江門市殘聯綜合科科長阮美蘭告訴記者,江門的社區康復采用的是“醫院-社區-家庭”一體化的工作模式,除了位于市中心的康怡社區康復服務中心,在全市的各個社區,還下沉著96家社區康園中心。
在江門比較偏遠的江海區天柱康園中心,記者看到和康怡社區康復服務中心類似的場景,園內有“啟愛面包坊”“啟愛陶瓷坊”“啟愛手工皂”“模擬超市”等等,所不同的是,這家康園中心由十多名社工運營,并沒有精神科醫生,而學員除了精神障礙者,還有智力殘疾者、重度肢體殘疾者。
“我們在基層做社區康復,主要依靠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方式進行,按照社工的星級給予報酬,讓受過專業培訓的社工幫助這些社區的患者做康復。”阮美蘭介紹,在基層,社工的工作將更細、更深入家庭。
阮美蘭介紹,除了康園,殘聯還指導社工建立了輔助性就業餐廳,幫助學員實操。江門市的“soul概念餐廳”就是一家聘用精神殘疾和智力殘疾人的企業,由天健社工中心負責運營管理。
李翠鳳是這家餐廳的指導社工,她告訴記者,餐廳現在聘用精神殘疾和智力殘疾的員工有5人,他們主要負責餐具、食材的清洗,能力強一點的,還會讓他們負責收銀、打單,餐廳的廚師是普通人,除了店面對外營業,還給附近的殘疾人做送餐服務。
“我們剛剛有一名學員被麥當勞聘用了。”李翠鳳十分興奮地告訴記者,“我給他們看了這名學員在我們這里工作的很多視頻,然后麥當勞就說,讓他過來上班吧。”
醫療資源還有很大缺口
李忠平告訴記者,自中心成立以來,服務得到國家、省、市各級領導及專家的肯定,各級領導多次來中心調研及慰問;省內同行單位及澳門、廣西等醫療衛生、殘聯、民政部門及社會組織組團先后來中心參觀。
但江門市第三人民醫院相關方面也坦言,目前的醫療資源還有很大的缺口,“江門市已納入國家嚴重精神障礙管理的在冊精神障礙患者27693人,已辦理殘疾人證的有13443人:據了解,目前參與社區康園精神康復治療、訓練的患者僅570多人。”
“來參加社區康復的精神障礙患者的先決條件是病情穩定。”陳祖朋表示,現實中很多患者的病情起伏還比較大,不適合來做社區康復,而另外一批情況穩定的患者,因為各方面的顧慮,并不愿意參與。
談到兩年來精神障礙患者社區康復服務的經驗,李忠平認為,社區康復應建立政府組織領導、多部門聯動合作、醫院專業技術指導、家庭和個人盡力盡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管理機制。以促進精神障礙患者生活自理、回歸社會為最終目標,醫院要統籌對接區域性社區康復服務資源,實施定點指導、對口幫扶,建立健全區域性社區康復服務網絡,實現精神障礙患者人人享有社區康復服務。此外,還要發揮家庭和個人的主體作用,引導和激勵社會組織、家庭和個人參與服務。(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張丹)
編輯:李澤杰
關鍵詞:康復 學員 社區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