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為了戰“疫”,花木蘭又出征!
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深深觸動著每一個人的心。面對疫情,當下我所能做的首先就是不出門,但我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也想在這場全國戰“疫”中出一份力。看到朋友圈大家伙都在討論疫情、轉發各種新聞報道,我就想通過各個媒體渠道給大家鼓鼓士氣,把全國人民都在一起抗擊疫情的這種支持,這種力量傳播出去。我就提議戲曲藝術家共同唱響《花木蘭》,用文藝力量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
這也跟我2003年我親身經歷過“非典”的經歷有關。當時在北京市朝陽區東壩,我的小香玉藝術職業中專院校將近1千人,有800名學生,100多名老師。在“非典”來的時候,我作為校長,立刻下令用最快的速度為每一名學生買回家的車票,將學生送到全國各地每個家庭中,當時的決策也受到所有家長的認可。回想起那個時刻,我還記得當時有個學生發燒,我們所有人都非常緊張。學校校醫在送孩子去醫院的時候突然抱著我,淚流滿面地和我告別,說她想給她父母打個電話,因為她不知道還能不能回來。這句話一下子刺痛了我的心。我當時就想,學校里的學生、老師其實都是我的孩子,而他們又都是每一個家庭的命根。我作為校長,我的工作、我的職責就是保證每一個孩子、每一名老師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在2003年“非典”時期,整個學校無一人感染。
隨著電視、網絡各大媒體平臺相繼報道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我看到各地醫護人員奮戰在一線,各級政府為戰“疫”奮力調遣,全國各地人民也紛紛伸出援手,把各種物資運到武漢。尤其是看到不分晝夜要六天建成武漢“小湯山”醫院的全網直播畫面,一下子觸動了我。我覺得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應該做些什么。那個時候我一下子想到了《花木蘭》。《花木蘭》是一部百姓熟知、郎朗上口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花木蘭》讓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奶奶率香玉劇社唱著這出《花木蘭》在全國義演,為國家捐獻了一架戰斗機。戲曲《花木蘭》充滿了中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力量,我就想唱給大家聽,鼓舞士氣。于是我就連夜和家人一起,結合疫情情況,重新填寫戲詞。隨即聯系身邊的朋友,像何賽飛、趙志剛、楊俊、武凌云、曾昭娟、王洪玲等戲曲藝術家們,特別支持我的想法,馬上付諸行動,讓我特別感動。
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楊俊此時身在武漢,通電話時她嗓子幾乎發不出聲音,為把豫劇版的武漢加油—《花木蘭》唱成黃梅戲味兒,克服身體不適和手機錄制技術障礙,錄制了好幾次,用心、用情傳遞出武漢人民的堅強和對全國人民的感謝;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何賽飛第一時間就錄制好唱段,還熱心教其他藝術家如何用手機錄制;天津評劇院院長曾昭娟在疫情嚴重的情況下,在錄音棚里一遍遍地錄制,只為把最好的狀態及唱腔呈現出來;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王洪玲接到提議時,正在團里值班,下班后立刻在兒子的幫助下用手機錄音,用河北梆子為武漢加油;晉劇表演藝術家武凌云,為唱好戲曲里的一句戲詞“不分晝夜為生命搶時間”,把晉劇唱到豫劇的伴奏里,一家四個國家一級演員齊想辦法,共同為武漢祝福;來自杭州的“越劇王子”趙志剛聽到提議,也立刻著手錄制,聲情并茂演繹唱段,傳遞支持武漢的心聲。
每一個藝術家都心系武漢,我作為文藝工作者,我的所能就是通過戲曲,通過聲音唱出這首特殊意義的《花木蘭》,通過媒體向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表達敬意,告訴他們全國人民凝聚在一起為武漢加油!在這個特殊時期,每一個人都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每一個中國人都為武漢添把勁兒!
祝福武漢!祝福中國!
(作者系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綠谷小香玉藝術學校校長)
編輯:李澤杰
關鍵詞:花木蘭 武漢 疫情 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