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秀風采秀風采

李景虹:讓國家變得更好

2020年02月18日 10:58 | 作者:程懇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面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1月23日,一份《關于盡快修改完善立法,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建議》作為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會的緊急建議提交九三學社中央。

這份建議正是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社員李景虹,聯合同為九三學社社員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研究員楊芳、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辦公室調研員黃宇平,以及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民革成員王建平共同研究的成果。

這份建議初稿形成后,李景虹把它發到不同的微信群,征求意見建議。“大家幾乎都贊同這個提議,并且又從不同角度給出了很多建議。”李景虹說,這份建議凝結了很多人的智慧。

了解李景虹的人都說,他的世界不僅有科研,還有以科研態度為之的履職工作。

身在象牙塔,心懷家國事

2019年9月12日,身穿實驗室白色工作服的李景虹,身影出現在全國政協機關會議室的大顯示屏上。屏幕的另一邊,是全國政協和相關國家部委的負責同志。

這是全國政協“加大白色污染防治力度”遠程協商會的一幕。

“什么是‘微塑料’?就是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李景虹現場進行科普,“我所在的清華大學分析中心,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就是研究和揭示微塑料的環境污染狀況及評價其對人類健康風險。”

“微塑料”,對很多人是陌生的概念,也就更無從得知,這種小小塑料碎片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威脅。李景虹指出人均每周塑料攝入量約5克,相當于2000顆“碎片”。

這是嚴重危害地球環境的“隱形殺手”,李景虹憂慮地說,“我國每年產生廢棄塑料量約500萬噸,隨著時間推移,如此規模的廢棄塑料經自然老化、風化后勢必成為微塑料污染進入各類環境介質中。”

在簡短務實的發言中,李景虹提出了加大科研投入、發展塑料循環經濟、修復微塑料污染場地、加強科普宣傳等4點建議。

化學離我們生活很遠嗎?不,李景虹會告訴你,它就在生活中。我國化學品相關行業發展迅速,化學品及相關企業存在較高的環境風險。多年來,他多次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提交相關提案,呼吁關注這一問題,有效應對化學品安全和化工過程安全。

李景虹的提案內容“包羅萬象”,除了自身的化學專業,還關注科技、文化、教育、生態。

在科研和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他提倡“用‘研發代工’打造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研發機構”“改進基礎學科人才選拔和培養”;在化學品管理上,他呼吁“建立化學品科學分類體系”“加快制定化學品環境管理法”;在教育方面,他指出要“促進學前融合教育,實現全納教育發展”“控制超級中學規模,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在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上,他認為人才流失是關鍵問題,提出“振興科教事業,‘止血’人才外流”……

有一件事,讓李景虹深切感受到自己建言的價值和意義。那是2014年,他提交了一件關于農村飲水安全的提案,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第二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到了這個問題:“新農村建設要惠及廣大農民。突出加強水和路的建設,2015年再解決6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這讓李景虹很受鼓舞:“很多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會把長期關注的問題一直‘追’下去。”

對“求真求實”有一種特別的講究

李景虹戴一副細邊眼鏡,看上去不茍言笑,嚴肅又嚴謹。

務實、專注,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同事邢志記得第一次見面,是2004年在清華大學理科樓的實驗室。“李老師剛到清華,桌子上摞著厚厚一疊資料,每天專注埋頭在學術之中。”

那時,李景虹剛離開中科院長春應化所,來到清華大學化學系。學校配套的啟動經費,李景虹用來招聘了近十名博士后,迅速開展研究工作。實驗室一切從簡,即將淘汰的家具、空調以及大量試劑,都被李景虹用了起來。

除了吃飯睡覺,李景虹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實驗室,很多事親力親為。晚上路過何添樓,邢志經常發現“李老師辦公室燈火通明”。

做科研,他嚴謹求實。對待其他事也是如此。把科研態度帶到參政議政中,李景虹對“求真求實”有一種特別的講究。

什么樣的提案算好提案?李景虹喜歡“用數字說話”。他認為一個好提案,要選好題、有見地、有辦法。既要講真話、講實話,也要直截了當、接地氣。

李景虹是九三學社北京市委科技委主任,副主任彭海琳與他多次“搭檔”,完成“研發代工”和“軍民融合要少說多做”等提案。“我們會成立工作小組,進行大量實地走訪和調查研究。”彭海琳說,“撰寫提案期間,李景虹教授組織大家多次研討,并就提案逐字逐句反復斟酌。”

每一件提案,他都拿出鉆研精神認真對待,從構思、查閱資料、調研到落筆,往往幾易其稿。

《加強地下水資源保護,科學開發與合理利用》,是一件向全國政協提交的提案。“中國地下水儲量近9000億m3,總量居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109位。”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中有哪些主要問題?為什么要保障地下水資源?李景虹一一列舉,并針對性地給出6點建議。

這件提案,他先后修改了3個版本。字數分別是3697字、2550字、553字。

為什么有3個版本?“我一般先有一個非常詳細的研究報告,再進行簡化。”如何表述清晰、凝練精準?每一句話,他都不厭其煩,一遍遍推敲打磨。

連報告的“附件”,他都精益求精。2016年,李景虹提議“建立化學品的科學分類及完善相關立法”,相關部委答復提案時前來交流。李景虹提前查閱中英文文獻,將美國、日本、歐盟、加拿大等地相關法律和制度做了完善梳理,寫成《發達國家化學品環境管理立法及管理概況》,長達10頁。交流后,部委工作人員忍不住感慨:“李教授的很多提法真是提到了我們心里,這正是我們想干的!”

十幾年來,李景虹每年至少拿出3件提案,參政議政成果可以用“豐碩”形容。每一件提案和回復,他都細心收集起來,已有厚厚的一摞。“要說容易也容易,用心就行。”李景虹頓了頓,補充道,“只要用心,做什么都容易。”

“好家風”帶出“好隊伍”

李景虹不止是會埋頭苦干的人,帶隊伍也有一套自己的辦法。

他有個特殊的身份———九三學社清華大學委員會主委。此委員會的228人,有高級職稱的人數占83.77%。怎么當好高知群體的“領頭雁”?

困難不少。比如,委員會老齡化嚴重,平均年齡是57.59歲。得益于不斷補充的“新鮮血液”,2019年這一數字比上年降低了0.67歲。

再比如,社員們都很忙。委員會中不乏院士、長江學者,也有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本職工作繁重,社會兼職眾多。

如何凝聚人心?李景虹常說,“黨派有很多事可以做。”他把黨派工作總結為三句話:抓住特色,凝聚共識,思考前瞻性問題。

當了多年老師,在面對學生時,李景虹要求自己“既講究規范,也注意因材施教”。他把這種理念也帶進黨派社務工作中。

九三學社清華大學委員會像一個“大家庭”,有著良好的傳統。每年的新春座談會,大家齊聚一堂,就一兩個議題進行研討。如2017年,專門討論人事制度改革后學校“雙一流建設”的重點,包括人才布局、學科布局和教學提升、學生培養幾個方面。會后,以會議紀要形式上報學校黨委統戰部。學校對委員會建言獻策的做法一直頗為重視,每次均針對提出的問題一一答復并專門溝通。

王哲是一名年輕社員。在他心中,李景虹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學者”。“早在2016年,李老師就擔心中美貿易摩擦會帶來一系列問題,特別是核心技術方面的‘卡脖子’問題。”中興事件后,李景虹第一時間組織九三學社清華大學委員會座談,深入探討目前科研體制的問題,大家就如何真正發展科技競爭力建言獻策。

九三學社倡導“愛國、民主、科學”精神,社員們常聚在一起,就某些問題進行“爭鳴式”探討。李景虹注意吸納群體意見,發揮每個人的作用,“在實際調研和學習交流中,讓大家產生共鳴。”

李景虹有一位崇拜的人,盡管他們素未謀面。“他對我影響非常大,我加入九三學社,也是受到他的感召。”

他,就是吳學周。

談到這里,李景虹立即從書架上取出一本書——出版于2002年的《吳學周誕辰100周年紀念》。暗紅色的封面上,衣著樸素的吳學周淡然注視遠方。17年來,李景虹從長春來到北京,輾轉過許多辦公室,始終把這本書放在身旁。

從年譜上看,他們的人生全然沒有交集。吳學周是我國分子光譜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52年參與組建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3年,吳學周去世。那一年,李景虹還是個中學生。

2001年,李景虹回國,來到自己曾度過5年博士時光的長春應化所。在這里,他讀懂了先輩的生平和心路,汲取著奮進的溫度與力量,感受到跨時空的傳承與給養。

長春應化所佇立著一尊吳學周半身銅像。一尊雕像,代表了一代學人,也凝固了一代人的精神。20世紀50年代初,吳學周與43名科技人員從上海奔赴長春,迎接新合并重組的長春應化所。在這里,他們奠基立業,開創了中國應用化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所有人都尊敬他。”李景虹感慨地說,“吳老在學術上極具前瞻性,一生追求真理,光明磊落。吳老是老一輩科學家的代表,也是我心目中‘九三人’的表率。”

如今的李景虹,也成為其他人心目中的表率。

“周邊的青年學者遇到問題,求助李老師,李老師總是能夠想辦法給予幫助。”同事邢志也是九三學社社員,在他心里,李景虹提攜后輩,尤其關心年輕人的成長。“我女兒中考的前一年,李老師捧著厚厚的復習資料和音視頻文件送給我,說:這是我孩子中考的復習資料,希望能對你孩子復習考試有所幫助。”

雖然看起來略為嚴肅,實際上,李景虹也有細膩的一面,甚至有些“念舊”。

十幾年來的文稿和書,都被妥善收藏,分門別類放整齊。辦公室的白板上,留著一幅頗有童趣的畫,李景虹笑著說那是女兒十年前畫的。對重情的人來說,過往經歷就像一位老友,能讓他總結過去,也讓他展望未來。

正直務實,情感細膩,李景虹就是這樣一個剛柔相濟的人。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中國知識分子對自我的最高期許。什么是當代知識分子的責任和擔當?在李景虹看來,就是通過建言獻策,“讓國家變得更好”。

李景虹


心路·心語

■科普:

微塑料是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我所在的清華大學分析中心,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就是研究和揭示微塑料的環境污染狀況及評價其對人類健康風險。”李景虹指出人均每周塑料攝入量約5克,相當于2000顆“碎片”。

■用數字說話:

什么樣的提案算好提案?李景虹喜歡“用數字說話”。他認為一個好提案,要選好題、有見地、有辦法。既要講真話、講實話,也要直截了當、接地氣。

李景虹是九三學社北京市委科技委主任,副主任彭海琳與他多次“搭檔”,完成“研發代工”和“軍民融合要少說多做”等提案。

■尊敬:

李景虹有一位崇拜的人,盡管他們素未謀面。“他對我影響非常大,我加入九三學社,也是受到他的感召。”他,就是吳學周。“吳老在學術上極具前瞻性,一生追求真理,光明磊落。吳老是老一輩科學家的代表,也是我心目中‘九三人’的表率。”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李景虹 提案 讓國家變得更好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精品偷拍 | 亚洲精彩视频在线播放 | 日本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 日本片高潮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乱码无遮挡精品视频 | 一级a一级a爱片免费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