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周躍輝:在恢復經濟中始終堅持高質量發展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教授 周躍輝
2月23日,中央召開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要我們變壓力為動力、善于化危為機,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強化“六穩”舉措,加大政策調節力度,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就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下一步,一方面,我們要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及時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不斷鞏固成果、擴大戰果;另一方面,我們要實施差異化政策,逐步復工復產,繼續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全面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疫情對中國經濟短期運行產生較大影響
應當說,當前疫情蔓延勢頭得到初步遏制,但要清醒看到,全國疫情發展拐點尚未到來,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可觀察到,疫情已經對宏觀經濟運行產生較大影響,春節期間部分服務行業受到較大沖擊,一些地方的生產經營活動甚至出現“停擺”。
我們估計,疫情對經濟運行的影響還會持續,主要體現在加劇工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延緩投資項目建設進度、抑制內外商務經貿活動、加大穩就業壓力等方面。整個春節,人們取消聚餐,居家隔離,餐飲業一片蕭條;由于新冠病毒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務工人員在過完春節后,很大一部分沒能及時回到生產崗位上去,生產活動受到嚴重沖擊。
餐飲、航空、旅游、娛樂、零售等嚴重依賴線下的服務業都受到嚴重打擊,收入幾乎是斷崖式下跌。2020年春節假期10天,消費幾乎停擺,零售和餐飲業收入銳減,全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比上年同期下降近73%,旅游相關行業陷入冰凍狀態。受疫情影響,春節前后景區全部關閉,旅游收入幾乎為零。但作為景區企業,工人需要發工資,維護需要費用支出,其經營壓力可想而知。
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表明,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5.4%。按照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5.4%”的CPI數據表明,1月份物價指數已超過溫和通脹上限。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畜肉類尤其是豬肉價格。數據表明,1月份,畜肉類價格上漲76.7%,影響CPI上漲約3.38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價格上漲116.0%,影響CPI上漲約2.76個百分點,對百姓生活影響明顯。
新冠肺炎疫情雖然給經濟運行帶來明顯影響,但我國經濟有巨大的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始終堅持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全面做好“六穩”工作,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十三五”規劃。
有力有序做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各項工作
疫情防控和恢復經濟,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需要辯證地看待。既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不分輕重緩急,需要統籌協調,有力有序地做好各項工作。必須牢牢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根據中央的有關部署,需要重點抓好以下六件事情:
第一,繼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這是恢復經濟工作的前提條件。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全國疫情發展拐點尚未到來”,這一判斷我們要牢牢把握好。要繼續加大救治力度,根據需要繼續加大醫務人員和醫用物資支持力度,加強力量薄弱地區防控。要落實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策略。要關心關愛一線醫務人員,科學調配醫療力量和重要物資,加強防護物資、生活物資保障和防護措施落實。要繼續抓好醫用物資和生活必需品生產供應,優先保障重點地區需要。
第二,有序推動生產企業復工復產。要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使人流、物流、資金流有序轉動起來,暢通經濟社會循環。要制定明確的疫情分區分級標準,在疫情嚴重的地區,可延遲復工復產,待到疫情控制住后再做決策。此外,復工復產,交通運輸是“先行官”,必須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主動服務,有序組織務工人員跨區返崗,努力保障已復工和準備復工企業日常防護物資需求,尤其是要做好工人的防護工作。
第三,把創新發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首先要堅持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完善重大疫情防控舉措,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其次要堅持技術創新,加大科研攻關力度。要科學論證病毒來源,盡快查明傳染源和傳播途徑,加大試劑、藥品、疫苗研發支持力度,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加大科技創新水平,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三是要堅持政策創新。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組織推動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保持產業鏈總體穩定。
第四,堅定不移打好三大攻堅戰。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全面完成,優先做好貧困地區農民工返崗就業工作,做好因疫情致貧、返貧農戶的幫扶工作。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加快補齊醫療廢物、危險廢物收集處理設施方面短板。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同時,發揮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積極作用,加大對重點行業和中小企業幫扶力度,救助政策要精準落地。要幫扶住宿餐飲、文體娛樂、交通運輸、旅游等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
第五,深化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受疫情影響,部分國家停止了與中國的商品貿易往來。下一步,要加強同經貿伙伴的溝通協調,優先保障在全球供應鏈中有重要影響的龍頭企業和關鍵環節恢復生產供應,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支持出口重點企業盡快復工復產,發揮好出口信用保險作用。要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高度,積極開展疫情防控國際合作。
第六,確保共享發展的理念落到實處。推動高質量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應有之義。要進一步加大民生托底保障力度,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鼓勵靈活就業,做好重點群體尤其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強化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做好基本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工作。做好疫情導致的無供養困難人群保障。及時撫恤疫情防控中因公殉職的醫務人員、干部職工、社區工作者等。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疫情 經濟 防控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