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張輝:疫情難阻中國經濟發展大勢
作者: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 張輝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雖然短期對中國經濟增長造成一定沖擊,從長期來看,只要這次疫情在第一季度能夠得到有效控制,中國完全有能力抵御疫情沖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不會改變。
第一,中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可以有效調動市場和政府的雙重作用。在過去,我們平穩度過了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相比過去,如今中國已是GDP總量高達100萬億的超大型經濟體,家底變厚的同時,應對社會經濟沖擊的相關機制也不斷健全,抵抗風險能力不可同日而語。
第二,疫情引發生產延誤,雄厚工業基礎保障平穩增長。防控疫情需避免人口大規模流動和集聚,導致工人返城與復工延遲,工貿一體化企業的生產進度受阻,履約不確定性增大。然而,經過新中國70年的努力,我國早已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化工業體系,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截至2018年,我國工業增加值占全球份額達到28%以上,數百種工業品產量位居全球首位。中國積蓄的雄厚的工業基礎,重大工業資源存量充足,能夠有效支撐短暫生產延誤后的經濟恢復,持續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三,疫情導致防控物資短缺,強大制造能力維系發展勢頭。雖然疫情的逐步發展使得N95口罩、醫用防護服等物資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但隨著紡織服裝、化工企業的陸續復工,中國強大的制造能力得以釋放與恢復,物資生產速度加快,供需矛盾得到緩解,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進一步降低,疫情的影響周期不斷壓縮。中國出色制造能力的適時發揮提高了中國應對經濟風險的能力,堅定中國經濟發展方向。
第四,疫情降低產品出口效率,卓越貿易優勢固守全球地位。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隨后部分國家對來自中國貨靠泊中國的船舶以及貨物、船員,實施了嚴格的檢驗檢疫措施。然而,由于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已經形成了全面開放的基本格局,2015年至2018年,中國年均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大于1的產品共有102個,其中,RCA指數大于1.5的產品為65個,RCA指數全球排名前20的產品為14個,反映出中國出口貿易優勢較為突出,短期貿易受限難以撼動已經形成的國際供需格局,因此,短期出口運輸效率的降低尚不足以影響中國全球貿易地位。
第五,疫情收縮服務業發展渠道,龐大消費內需提供增長動力。受疫情影響,旅游業、交通運輸業、餐飲、購物、電影、健身等行業的發展受到一定沖擊。然而,由于經濟穩步持續增長,中國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個人消費市場規模日益擴大,2015年至2018年中國個人消費支出從42710.65億美元增長至51735.37億美元,是相同人均GDP時期美國和英國的兩倍,因此,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能夠消弭短期政策性波動帶來的旅游業國際市場受挫、生活型服務消費縮減的困境,并維護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勢頭不變。
雖然疫情給中國經濟增長短期帶來一定壓力,但也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契機。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多數為工業化特征凸顯的行業,人員空間集中度較高,而疫情的發展引發社會勞動力的再分配,加快產業新陳代謝速度,將生產要素從傳統工業向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的新興產業轉移,由此,中小企業應抓好機遇,強化技術創新能力,推動企業發展模式的轉變。
一是化疫情為轉機,全面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疫情的發生是對過往生產、消費方式的一次檢驗,也是對當下的考驗更是對未來的校驗,希望能夠在對沖疫情影響過程中,全面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生產、消費模式。充分考慮全球和國內經濟體系前所未有的深度分工性,要從系統角度和整體的角度思考疫情中和疫情后經濟恢復工作。充分考慮目前全球經濟體系的巨大的相互依存性和關聯性,做好進出口企業的支持工作,最大限度減輕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二是完善戰“疫”物資戰略儲備,克服市場失靈。疫情的快速發展引發口罩等醫療物資的短期需求急劇擴張,原有供給體系無法適應產能的急劇擴張,由此帶來這些領域經濟短期劇烈波動,從而帶來了市場失靈。為減緩其對經濟的沖擊,政府應分類分級健全關鍵物資儲備體系,擴充儲備效能,將應急醫用物資納入城市戰略物資儲備體系,分區域布局,登記備案一批戰“疫”生產廠商,采用常態產能和“戰時”產能相結合的管理方式,滾動補充、定期更新和輪替,做到發生重大突發事件時保障有效供給,進一步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三是溝通上下游,強化命運共同體意識。企業應主動與利益相關者溝通,對于受疫情影響可能延遲完成的交易訂單,應及早與對方協調,重新簽訂相關協議或補充簽訂協議,全面評估企業受疫情影響程度,并爭取上下游企業和金融公司的支持,及時制定合作商的備選方案。同時,企業也可在應對危機過程中,加強員工與企業的關聯性,激發命運共同體意識,攜手員工共同面對挑戰。
四是部署“新基建”,推動開拓創新。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過程中,互聯網通信技術在調配銷售物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小企業應重點對接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5G、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促進產品和服務創新的“新興基礎設施建設”,從智能服務、虛擬運營、內容創新、互動體驗等方面,加強線上線下業務融合,降低運營風險和管理成本、人力成本,開拓收入新渠道,保障特殊時期的多元化市場需求,加快經濟恢復和提高應對經濟風險的能力,實現向高質量發展的跨越。
五是開源節流,及時止損。企業應綜合運用多種成本管控手段,重構自身的成本能力,控制好固定成本、杜絕虧損及低質量的增長、拋離不良業務,緩解當前資金困難,并利用好減租、減稅、減息、補貼、續貸等政府支持政策,同時積極與社會組織、行業協會、商會聯系,爭取社會資源支持。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疫情 中國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