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韓飛:“醫者仁心”的影像重建
“醫者仁心”的影像重建
——紀錄片《中國醫生》觀后
作者:韓飛
紀錄片是“發生”的藝術,這種排除虛構的人類生存鏡像特征,奠定了其真實性的靈魂。紀錄片也是“選擇”的藝術,它并非完全靜觀,而是講究發揮創作者的主體性,將鏡頭瞄準更具故事性、社會性、典型性的形象或場域,表達認知,傳遞意義。
一些地方似乎是拍攝紀錄片絕佳的選題場域:派出所、居委會、幼兒園……這些地方是天然的社會關系發生和矛盾場,都有展開“沉浸式拍攝”的可能,因而往往能誕生較好的社會現實題材作品。
中國當下最有故事的地方,當然少不了醫院。它離人類生死最近,是凝視人間世態的窗口和社會民生的縮影。作為天然的戲劇和矛盾場,也讓醫院這層空間的主體——醫生和病人,這一對所謂的“醫患關系”問題經常被放在媒體聚光燈下放大和“炙烤”,給醫生職業蒙上一層陰影,醫生群體也由此成了備受爭議的對象。
最近,伴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醫生這一群體職業形象再次映入公眾眼簾。紀錄片《中國醫生》借勢在網絡播出,引發疫情期間或居家隔離、或參與抗疫的民眾廣泛的共鳴和討論。片中十幾位中國醫生,既有作為普通人的真實悲喜和職業困惑,也有醫者仁心的家國情懷和人間大愛,讓觀眾從鏡頭深處去重新認識和理解醫生這一群體,以及背后的“醫患關系”問題。
歐文·戈夫曼曾創新性地引入“前臺”和“后臺”的戲劇學概念。所謂“前臺”,是可以被觀眾看到并從中獲得一定意義的場所,表演者在此作出表演;而“后臺”是不讓觀眾看到的,表演者在其中可放松、休息,以及為表演做準備的場所。《中國醫生》對于醫生這一職業形象的建構與呈現,也可以說是從“前臺”到“后臺”、從職業到生活、從行為到內心,由外而內,多層次、立體化的。
該片采用了“沉浸式拍攝”的手法,60人的攝制團隊歷時兩年,在全國6家醫院蹲點,跟拍近30位醫生,采訪超200位病人,素材總時長將近3000小時。紀錄片是“時間”的藝術,它往往眷顧更具耐心的作者,尤其是在一個天然的社會關系和矛盾場里。大量長時間的紀實跟拍無形中消解了主觀性,醫生的醫院工作、家庭生活、內心世界等得以更加多維層次的記錄和呈現,讓敘事更顯沉著客觀和理性,同時也更具人性溫度。
《中國醫生》的敘述重點,圍繞醫者形象和“醫患關系”的影像再建構進行,在單集中以人物為敘事承載主體,每集呈現2至3位醫生的故事,平行推進,共同指向同一主題。在“沉浸式拍攝”營造的紀實化風格的建構與呈現過程中,醫生并沒有被神話,而是被型構為一個個鮮活、平凡而可愛的人,他們有職業的良心和使命,也會經歷困難和彷徨。同樣,患者和家屬作為另一主體,并沒有被刻意放大悲情與矛盾,醫患的關系在片中可以被總結為一種“基于理解式的和解”,以共同應對醫患間共同的敵人——疾病和死亡,這其中則伴有溝通和信任重建的過程。
《中國醫生》注重對醫生群體內心這層情感空間的洞悉和展現,實際上賦予一線醫生一個發出自己內心聲音的平臺。片中借助大量醫生的采訪和內心獨白,讓醫生自我表達,這種“后臺化”的個體陳述,是充滿情感和人性溫度的。“天天就這樣作息不規律、工作量大,我就擔心有時候我會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因為我家庭的責任都沒有盡到,我自己的醫療責任也沒有盡到。我現在是主任醫師,我們差不多要用25年的時間,才有可能培養出來一個這樣的人才。我現在是44歲,如果我要是死了,那就是浪費國家資源。”河南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朱良付的這番內心深情獨白,既沒有刻意拔高,也沒有妄自菲薄,完全是掏心窩的話,更容易在拒絕崇高化建構的網絡傳播中獲得觀眾共情。
“為什么有人說醫生看起來很冷酷?不是冷酷,而是冷靜。因為現在的這種情況,他們早就見過無數次,所以才顯得如此冷靜。這個過程是每個醫生都會經歷的。”南京鼓樓醫院燒傷科住院醫生徐曄的這番表述,讓觀眾恍然理解了一些醫生面對患者的時候表現出的所謂“冰冷印象”。觀眾由此和醫生在這種“后臺”營造的溝通感中,產生了一種“同理心”,甚至為他們的職業和命運而揪心。當觀眾和醫生在紀錄影像建立的溝通場域中結成“情感共同體”,那種曾經的“職業刻板印象”,自然會被消解。
《中國醫生》為觀眾呈現的,不僅僅是對當下中國醫生這一職業群體的凝視和深描,也不僅僅是醫生救死扶傷的點滴細節和多樣命運,同樣有關于生命、醫患、世態、死亡的思索,也能讓我們在這個疫情特殊時期進行反思。
《中國醫生》在傳播上與當下疫情語境相連接,凸顯了時效性和貼近性,這無疑也助推該作品收獲了更多關注話題。愛奇藝紀錄片總監寧玉琪介紹,這部紀錄片原本的排播計劃是在2月底,愛奇藝之所以臨時決定在大年初三緊急提前上線,就是希望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讓《中國醫生》的故事為觀眾帶去一份信念。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從不吝惜用高尚美好的詞匯去贊美醫生。《中國醫生》的主題曲《重生》亦是充滿溫情、給人以信心和力量的。希望這部紀錄片有助于重塑醫生形象、重建醫患關系,讓“中國醫生”這個名字更加充滿陽光正氣,讓我們更加對生命和醫者保持敬畏之心。(韓飛)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醫生 紀錄片 中國醫生 觀眾 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