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鄒蘊涵:PMI指數大幅反彈釋放了什么信號
作者: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 鄒蘊涵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PMI指數廣受關注。在市場普遍擔憂疫情嚴重沖擊經濟的情況下,3月制造業PMI從35.7回升至52.0,非制造業PMI從29.6回升至52.3,整個走勢呈現一個巨大的V字形,令許多人倍感驚喜。PMI大幅反彈釋放了什么信號?是否意味著中國經濟已經出現回暖勢頭?
PMI指數是國家統計局匯總面向企業采購經理的一項月度問卷調查后得到的指數,是國際上通行的經濟監測指標之一。以50%作為分界點,PMI指數高于這一數字,意味著經濟增長勢頭較好。3月中國PMI指數反彈至榮枯線上方固然可喜,但實事求是地說,這個數字更多反映的是一種環比變化情況,它僅能說明采購經理們認為3月的情況比2月有所好轉。
從高頻數據來看,3月經濟逐漸向正常回歸。截至3月底,全國高爐開工率回升至65.88%,已經高于上年同期1.24個百分點;六大集團發電耗煤增速逐旬回升,生產繼續改善。同時,在本土疫情傳播基本阻斷的情況下,生活服務業開始復蘇。從PMI分項指數來看,大型企業的改善速度相對較快,各行業PMI普遍出現反彈,其中汽車、通用設備、專用設備反彈更為明顯。可見,經濟活動的有序恢復拉動了PMI的大幅回升,顯示出中國經濟邁出了重回正常發展區間的堅實一步。
但是,我們依舊不能小覷疫情對經濟的沖擊,一些掣肘因素還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居民消費回補空間有限。部分行業失業風險進一步擴大,消費者預期更趨謹慎,電影、旅游等消費需求具有“過時難補”的特點。比如,外部需求明顯轉差,導致出口更為困難。近期情況顯示,一些外貿企業已經開始遭遇生產向好但國外訂單突然取消的情況。與之同時,全球產業鏈協作受到疫情影響,一些國內企業所需的國外供應商很可能停工停產。
總體來說,我們既要承認困難,也要保持信心。著眼各方面舉措,我們能夠看出中國經濟渡過難關的基本思路,那就是綜合統籌供需兩側,充分發揮逆周期調節政策作用,促生產、擴需求。一方面,積極發力基建投資。綜合各類市場分析,今年僅“新基建”的總投資規模就將達到2萬億元或以上,在總基建投資中占比達到10%-15%。而以交通、市政建設為代表的傳統基建項目仍是逆周期調節的主要力量。通過狠抓這些重點領域,將給予總需求一個回彈力,進而通過需求端的率先復蘇,帶動生產端走出困局。
另一方面,以減稅降費緩解企業壓力。據測算,為抗疫而階段性減免企業養老、失業等保險單位繳費,可能為企業減負約6000-7000億元;各省酌情減征部分職工醫保單位繳費,將減輕企業負擔約1500億元左右。2019年5月起,企業養老保險單位繳費由20%下降至16%,該政策的“翹尾紅利”可能還將在今年為企業減負2000億元左右。在做“減法”的同時,從中央到地方還在積極為消費做“加法”,刺激餐飲、電影、旅游、汽車等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恢復活力。
3月的PMI指數說明,中國經濟已經開始復蘇。雖然前方仍有很多困難,但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充分發揮宏觀逆周期調節政策作用,充分挖掘多種潛力,中國經濟具有較強應對挫折的能力,完全可以率先從疫情的陰影中走出來。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pmi 指數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