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郭林吉:新中國繪畫中的工農形象
奏響新時代勞動者之歌
——新中國繪畫中的工農形象
作者:郭林吉
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勞而富有智慧的中國人民通過勞動締造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從古至今,謳歌勞動人民始終是美術創作的重要命題,以勞動為題材的美術作品在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大量涌現的以歌頌工農群眾為題材的美術作品,是新中國文藝“以人民為中心”創作思想最直觀的體現。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題材美術創作的藝術成就和創作經驗,審視其價值,展望其發展趨勢,無疑對新時代美術創作有著積極意義。
楊之光 《一輩子第一回》 中國畫 1954年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工農形象——當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識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開展了如火如荼的勞動建設。對此充滿極大熱情的藝術家們也深入到工農群眾的勞動生活中,體驗勞動生產過程,觀察勞動者的精神風貌,用各種表現形式反映新社會的勞動生產活動,用大量經典作品刻畫出工農群眾勤勞樸素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形象。
如楊之光的《一輩子第一回》(1954)以精煉的筆墨生動刻畫了一個第一次拿到選民證的老年婦女,把老人發自內心的當家作主的自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開創了20世紀中國畫人物畫創作新風。其后,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1955)、劉文西的《祖孫四代》(1962)、姚有多的《新隊長》(1962)、王文彬的《夯歌》(1962)、朱乃正的《金色的季節》(1963)等作品陸續誕生,皆為勞動題材美術創作的代表,它們生動再現了勞動者建設家鄉、創造美好生活的勞動景象。勞動題材的創作也促進了藝術語言的更新和藝術風格的變化。在中國畫領域,畫家反對光源性素描的造型觀念,嘗試用傳統的筆墨語言表現新的社會生活,塑造工農大眾形象,創作出有傳統民族特色的中國當代人物畫。而油畫則通過藝術語言和內容的雙向突破實現了創作語言的民族轉型。
這些工農美術創作具有兩方面的積極意義:一是延續并豐富了現實主義創作,誕生新的創作精神,推動新中國美術工作者深入生活、關注時代;二是從藝術本體、藝術功能、美學等多重維度,推動新中國美術完成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工農大眾成為新社會歌頌和崇拜的英雄式形象,畫家展現的工農形象精神爽朗、淳樸大方;展現的勞動精神充滿生活理想和希望,工農群眾在勞動中獲得幸福和滿足。這些形象,在工農群眾憨厚、樸實、勤勞等傳統氣質的基礎上又增添了自信、果斷、強悍、快樂、幸福等新時代“主人翁”的特質,同時,也表現出工農群眾在特定歷史情景中的勞作情形和生活面貌。
王文彬 《夯歌》 油畫 1962年
新時期的工農形象——人性復歸和多元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美術創作在多種思潮影響下呈現多元取向的趨勢,現實主義創作依然是美術領域的主要創作方法,工農題材也依然是文藝工作者熱衷的重要題材。比如羅中立創作的紀念碑式的肖像油畫《父親》(1980)和廣廷渤描繪鋼鐵工人休息瞬間的油畫《鋼水?汗水》(1981),他們塑造的工農形象滲透著藝術家對人的前途和命運的思考,引領了主流美術形態的新趨向。不僅如此,在人物形象的選擇和表現上,也出現了富有個性和具有個體特征的人物形象,比如詹建俊的《潮》(1984),表現了一個在涌動著綠潮的原野上充滿信心的新時代農民形象,仰視的構圖,迎風而立的勞動者,展現出氣吞山河的勞動魄力;戴恒揚通過鼓勁吹號的農民形象營造一種充滿節奏的畫面和音響效果的《在希望的田野上》(1984)等。這些人物形象具有強烈的親切感,表現出農村解放生產力后,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體現了浪漫主義情懷。這一時期的勞動題材美術創作,更加強調內容思想的深度和藝術表現的個性,工農形象也從過去的主人翁轉為改革開放的開拓者和受益者。
羅中立 《父親》 油畫 1980年
新世紀以來的工農形象——城市建造者的平凡奮斗
步入新世紀,美術界進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表現勞動題材的美術創作得到新的發展,再次掀起創作高潮。在表現城市現代化進程這一主題時,產生了大量表現農民工題材的美術作品,忻東旺以農民工在小餐館吃早餐為題材創作的《早點》(2004)和陸慶龍的水粉畫《兄弟》(2009)都在創作方法和精神內涵上生動展現了農民工群體對社會建設的貢獻。田野描繪高空作業中粉刷工人形象的中國畫《中國紅》(2007)和代大權從工地勞動者中提煉形象所創作的建設主題版畫《建設者們——新興木刻精神不死》(2009)等作品,彰顯了新世紀工農大眾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風貌。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日益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刻畫出奮斗的工農形象,這是新時代美術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就勞動題材美術創作而言,要創造新時代的藝術高峰,創作者必須視野高闊、思考深入,切實把握時代所向和人民所需。
經典勞動題材美術創作之所以能引起大眾共鳴并產生振奮人心的力量,在于它們絕不是單純地再現現實中的工農形象,而是借助形象的力量,融入創作者的情感和理念,彰顯勞動精神和時代精神。新中國勞動題材美術以正面頌揚之視角通過積極的工農形象刻畫出對未來的蓬勃希望,正是一種契合時代精神的表現。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系碩士研究生)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工農 形象 創作 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