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人物對話 人物對話
代成勇:我要站好扶貧路上最后一班崗
人物名片
代成勇
國家稅務總局雅安市稅務局派駐漢源縣前域鎮前鋒村第一書記。
2019年榮獲四川省脫貧攻堅獎先進個人稱號。
□本報記者 文莎
“花椒和李子正值采摘季,在水里泡久了要壞。趁著沒下雨,我們得馬上組織農戶上山采摘,把損失降到最低。”8月12日,漢源縣前域鎮前鋒村第一書記代成勇匆匆走出村委會辦公室。“遇到什么事兒,代書記總沖在最前面,我們也不能落后。”不一會兒,村民們戴上斗笠、穿上雨鞋、背上背簍,跟著代成勇朝地里走去。
今年59歲的代成勇個頭不高,但干勁十足。2014年,代成勇作為雅安市第一批扶貧干部來到前鋒村,在山旮旯里一干就是6個年頭。去年,雅安市稅務局考慮到代成勇的家庭困難,加之他又臨近退休,讓他不再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然而,代成勇心里卻放不下前鋒村,他主動向單位申請,“前鋒村雖然已脫貧,但奔小康的底子還不扎實,讓我站好扶貧路上最后一班崗吧!”
爭取幫扶資金
解決行路難飲水難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地貧果樹瘦,喝水靠天漏。”這是2014年代成勇剛到前鋒村時,總結出的順口溜。
前鋒村,平均海拔約1600米,離鎮政府駐地有10余公里的山路,2000余畝坡度在60度以上的坡地因缺水而貧瘠,人畜飲水全靠天。“我想過村里生活困難,但沒想到這么難!”代成勇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前鋒村變樣子。
這些年,代成勇四處奔走,為前鋒村累計爭取1000余萬元幫扶資金,用于硬化通村通組道路、聯戶路以及田間機耕道,新建一個3000立方米的生產用水蓄水池和4個飲水提灌站,實施了2個山坪塘維修工程,解決了村民吃水用水難題。
解決了行路難、飲水難問題后,代成勇又把目光投到村里的配套設施建設上,通過新建標準化的村文化室、打造村級文化大院、修建村衛生室、實現網絡全覆蓋,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
“這幾年變化大得很,現在大家都喝上了干凈的自來水,田間地里的路也修好了,生活相當不錯。”村民葉之友說。
把農技員請進村
做大水果花椒產業
“拔窮根”,關鍵要靠產業發展。經過考察調研,代成勇發現,前鋒村的海拔、土質適合種植經濟果林、發展花椒產業。他一邊邀請農業部門技術人員上門指導,一邊逐戶走訪、鼓勵村民大力種植果樹。
經過幾年的發展,櫻桃樹、蘋果樹、花椒樹連點成片,長勢良好。目前,前鋒村共種植甜櫻桃樹1500畝,年產值約500萬元;種植花椒樹600畝,年產值約100萬元;種植蘋果樹500畝,年產值約60萬元。“以前種玉米、栽水稻,一年收入1萬多元,現在我們種了甜櫻桃和蘋果樹,每年收入好幾萬元。”村民黃仕元說。
李學海原是前鋒村的貧困戶,妻子患有癲癇病,兒子女兒正在讀書,家里全部開 銷都靠種植傳統農作物來維持,生活很困難。如今,李學海家不僅脫了貧,他還成了村里有名的種植能手。“代書記把農技員請來,手把手教我們技術,如今果樹園管得好,收成也越來越好了。”李學海說,“我們已經開始修房了,相信生活會越來越好。”
“心中只要隨時裝著村民,村民眼中就有你。”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面臨的任務依然艱巨,代成勇目標清晰,“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崗,讓前鋒村發展得更好。”
關鍵詞:我要站好扶貧路上最后一班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