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三支一扶”青年代表的基層足跡:“到人民群眾中去,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

2020年08月19日 15:16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編者按

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全國青聯十三屆全委會、全國學聯二十七大召開,強調指出:“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我們即將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勝利,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我國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品格,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斗,同億萬人民一道,在矢志奮斗中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最新重要指示精神,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的一些重要篇章、重要論述是一脈相承的,飽含著總書記對廣大青年的殷切囑托、深情厚望。

在大山深處、偏遠鄉村,有一支近40萬人的“三支一扶”隊伍,他們用傾情奉獻、專業知識幫扶當地百姓擺脫貧困。今年是“三支一扶”計劃啟動15年。根據國家相關部委最新部署,今年還將有3.2萬名高校畢業生投身基層,支教、支農、支醫、扶貧,在廣闊天地中揮灑智慧和汗水。光明智庫特邀近年來投身基層的四位“三支一扶”青年代表講述奮斗故事,與讀者分享最火熱、最閃亮的青春。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金句摘登

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不做坐而論道的清談客,當攻堅克難的奮斗者、不當怕見風雨的泥菩薩,在摸爬滾打中增長才干,在層層歷練中積累經驗。

——2019年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

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續發揚五四精神,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時代。

——2019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

今天,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但奮斗精神一點都不能少,中國青年永久奮斗的好傳統一點都不能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必然會有艱巨繁重的任務,必然會有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特別需要我們發揚艱苦奮斗精神。

——2019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

【一線講述】

堅守心中最初的夢想 腳下就會充滿力量

講述人:2019年“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陜西銅川市耀州區照金北梁紅軍小學副校長 陶建剛

2012年,我響應國家特崗教師計劃,考入陜西銅川市耀州區照金北梁紅軍小學。當年9月,當我興沖沖地趕到學校,眼前的景象把我震驚了——一片不大的土操場旁邊,矗立著兩棟小樓。集辦公、住宿于一體的綜合樓剛剛完工,房間里除了窗戶啥配套設施都沒有。學校只有一至三年級,一共33名學生。當天晚上,坐在12平方米“宿辦一體”的房間里,我一遍一遍問自己,為什么選擇來這兒。不久后,一系列不適應接連而來:聽不懂方言、吃不慣面食、受不了冬天零下一二十攝氏度的寒冷……來到學校的第一年,離開的念頭閃現過無數次。

2013年5月,我第一次家訪,來到住在照金鎮芋園村的女孩宋寶慶家里,才知道她和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在煤礦干活很少回家,媽媽是殘疾人。孩子奶奶拉著我的手說:“我娃很乖,就是可憐得很,一年到頭見不到爸媽。陶老師,娃很喜歡你,你不會也和之前的支教老師一樣,一年半載就走了吧?”我心里一酸,覺得愧對老人那無奈卻又飽含期待的眼神。

和孩子們的朝夕相處改變了我。我發現,大山不僅帶來地理的阻隔,更阻隔了現代知識和信息的傳播。和城市孩子相比,山里的孩子更需要現代知識,更需要青年教師。漸漸地,我堅定了留下來的決心。

不僅要留下來,還要把學校辦好。除了承擔美術、道德與法治等教學任務外,我還為孩子們開辟了第二課堂,成立了學校有史以來第一個社團——線描畫社團。我們還搭建起交流互動平臺及學校網站,使在外務工的家長能時常與孩子溝通,緩解孩子對父母的思念之情。

因為師資齊備、有校車接送,軟硬件條件不斷改善,小學逐漸壯大起來。2016年,學校學生已從最初的33名增加到220多名,教學質量也快速提高。除了狠抓教學質量,我們還非常重視孩子們的革命傳統教育,打造了“小紅星足球隊”“小紅星講解員”“小紅星合唱團”“小紅星舞蹈社團”等十個優秀社團,形成“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紅色德育品牌,讓紅色基因印刻在學生心里。

2018年5月,我校二年級和三年級的51名小學生在“六一”到來前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了學習革命歷史的體會和學校發展變化的情況,表達了感恩奮進、早日成才的決心。沒想到,一周后,總書記給同學們回了信。“希望你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珍惜時光,努力學習,將來做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總書記對孩子們的勉勵,也讓我感受到莫大的鼓舞,更加堅定了我為教育事業努力奮斗的信心和決心。

扎根基層的8年,是我踐行承諾的8年,也是收獲喜悅的8年。我很開心看到學生們的變化,因為我知道,堅守心中最初的夢想,腳下就會充滿力量。

守護青山綠水,挺立起更豐實的人生

講述人:2019年全國“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廣東河源市國有坪山林場護林員 劉天嬌

我出生在廣東河源市龍川縣赤光鎮潭芬村。大學畢業后我回到家鄉附近的車田鎮做了一名“三支一扶”志愿服務者。兩年服務期滿后,2011年7月,我滿懷期待地前往龍川縣車田鎮鎮政府,原以為可以施展才華、大干一番,卻被分配到了林業站工作。

因為從來沒有接觸過林業,一開始我倍感吃力,于是一邊學習森林法、森林防火條例等政策法規,一邊跟隨老林業人上山下村;白天巡山護林、植樹造林,晚上觀看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等專題片。整整4個多月,我堅持吃、住、學都在辦公室,終于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護林員。

“三支一扶”服務期間,我組織開展防火護林宣傳、道路清掃、垃圾分類等志愿服務40余次。我還主動到貧困戶家幫工,進門就擼起袖子干活,邊干活邊講解森林防火知識,很快就跟村民打成一片,他們也記住了防火注意事項。服務期滿后,不少村民帶著家里的臘肉和雞蛋來送別。我頓時淚流滿面,深感與老百姓的深情厚誼相比,我為他們做的事還太少太少。

在許多人眼里,護林員并不是一個好差事。但我深信,青山綠水需要人守護,經歷大山深處的“苦行”之后,必將挺立起更加豐實的人生。

護林員有多辛苦?林場山路陡峭、荊棘密布、交通不便、通信不暢,巡林靠走、護林靠吼,每天早出晚歸,身著長袖長褲,帶著鐮刀、喇叭和長棍,巡查林場的每一個山頭、每一條防火線,累了在林中打個盹,餓了啃一口干糧,渴了喝一口山泉,目的就是確保森林安全、萬無一失。沒人說話,我就對著大山喊。在紅星林場4年間,陪伴我的是一部摩托車、一把鐮刀、一根長棍、一個喇叭、一本記錄簿。一年下來,走破五六雙鞋,用壞幾把鐮刀和幾十根長棍,穿爛幾十件衣服都是家常便飯。

除了和樹木打交道,我們還經常走村入戶宣傳防火護林。在我拉家常式的宣傳中,“義務護林員”隊伍日漸壯大,上西山村的羅叔就是其中一位。“我一個人在家,他上門陪我說話喝茶。現在他每回帶宣傳頁過來,我就幫他在村里發。我家地勢高,看到有燒火或者砍樹的就會趕緊跟他說。”提起我,羅叔每次都是一臉慈愛。

2017年8月25日,我得知河源市國有坪山林場3名員工退休,急需年輕護林員,便第一時間主動請纓。坪山林場海拔高、條件差、離縣城遠,而我的孩子尚小,妻子一開始并不贊同。最終,我還是說服了妻子。

如今,我的生活已經和山林融為一體。看到林區的山青了、草綠了、樹高了,我總是特別喜悅。我想,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我們“在矢志奮斗中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而我的青春之歌,就響徹在山林深處。

轉正后也要留下來,為鄉親們診病

講述人:90后“三支一扶”醫生 敖瑞遠

2016年,我從云南德宏職業學院臨床專業畢業后,先在曲靖市羅平縣板橋鎮衛生院工作,兩年后通過“三支一扶”考試,來到了羅平縣邊遠貧困山區老廠鄉衛生院。

一天晚上9點半,74歲的老人楊惠約突然肚子痛,在兒子陪同下趕來衛生院求診。他患有糜爛性胃炎,在縣醫院住院治好后不久,又復發了。我給他開針水輸液,一直陪他到深夜11點多。第二天,老人又來輸液,他的兒子一見到我連聲感謝:“昨天您給我父親開的針水很管用,現在我父親病情好很多。”

能幫助患者恢復健康,我感到很開心。我自小在農村長大,深知農村百姓看病不易。老廠鄉農村患者平時來衛生院看病的不多,每到周日趕集時,患者就多了起來,一天往往有二三百名。

我還是老廠鄉法乃村村民們的家庭醫生,牽頭組建了一個服務團隊,為法乃村7個自然村331戶719名老人、兒童、慢性病人、孕婦和建檔立卡貧困戶村民提供醫療服務。每3個月,我們就進村入戶巡回服務一次,3天走遍全村,為服務對象體檢并提供健康指導。農村許多老人習慣有病拖著不去看,也不知道如何服藥,我們主動找上門去,為他們講解醫療常識。僅今年1至7月,我們就進村服務了4次。

每次進村,都很艱苦。從衛生院到最遠的村子小補母朵村要開車兩個小時。今年3月,我們去小補母朵村服務時,村里的公路正在修護欄,車子不能通行,我們只好提著醫療設備走路進村,來回走了3個多小時。經過維修路段時,施工引起粉塵彌漫,難以睜眼,我們就在懸崖峭壁邊摸索前行。好不容易進了村,我們4人從頭到腳都沾滿了灰塵。村民們感動地說:“太感謝你們了!”

這些工作讓我深深感受到在農村當醫生的價值,也感到家庭醫生制度為老百姓帶來的便利。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新時代青年,“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現在的農村條件已經比我剛來時好多了,人們的生活在變化,我也在成長。這是責任,也是收獲。今年9月我就可以申請轉正了,我愿意長期留在老廠鄉,為山里的鄉親們服務。

在基層磨煉,把所思所想所學付諸實踐

講述人:2016年“三支一扶”志愿者、寧夏鹽池縣委組織部一級科員 和濱

4年前大學畢業時,面對人生的第一個十字路口,我選擇回到家鄉做一名“三支一扶”志愿者,為建設家鄉貢獻一些力量。

我出生在寧夏鹽池縣一個農村家庭,從小體驗著農村生活的艱辛,也享受著在田野里奔跑的快樂。大學期間,我加入了學生社團“新野農村發展促進會”,一有空就到農村看村容村貌、體驗風俗文化。每年寒暑假,我都會在社團組織志愿服務隊去支農支教、開展調研。這些經歷,很早就在我心里埋下了回到家鄉、走向基層的種子。

“三支一扶”服務期間,我最喜歡的就是到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了解情況,幫助他們制定產業計劃、解決飲水住房等困難。記得一次入戶了解危房改造工作推進情況時,遇到一位名叫趙興蘭的老人,她家的危舊房已經拆除,新房正在建設中。為了方便照看工地,老人在工地旁搭建臨時帳篷暫住。那天從她家回到單位后,突然下起大雨。老人住在帳篷里,安不安全?我十分焦急,冒雨返回老人住處。那時,雨水已經開始往帳篷里滲,我和同事們抄起鐵鍬,圍著帳篷打起了一座小土壩,暫時擋住了雨水,又協調鄰居騰出一間房子給老人暫住。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響應黨組織號召,前往居民小區值守,還為每棟樓建立了一個疫情防控微信群。后來,這個群逐漸發展成了“便民服務窗口”。“我家沒有消毒片了,能幫忙送點嗎?”“麻煩你幫忙買四個花卷、一袋寬粉、五個蘋果、一盤雞蛋”……我又有了配送員的新身份,拎著大袋小袋的生活物資,穿梭于各個樓道。

幾年的“三支一扶”磨煉,是我最寶貴的人生財富。我會把所思所想所學付諸實踐,扎根基層,像總書記強調的那樣,“從中找到人生真諦、生命價值、事業方向”。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張勝、張哲浩、吳春燕、張勇、王建宏、王斯敏 通訊員 歐陽海帆、曾祥太)

關鍵詞:“三支一扶”青年代表的基層足跡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五月天中文字幕综合网 | 亚洲资源网久久 | 日韩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影音先 | 亚洲欧美另类色妞网欧美吧 | 午夜中文乱码福利 | 亚洲另类精品国产一级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