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那些曾經“不可能”整治的污染是如何逐漸消除的?
鍥而不舍帶來“柳暗花明”第二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即將全面啟動。從2016年初在河北省試點以來,中央環保督察已經走過的5年多時間里,督察組痛心過廣東省汕頭市對練江“治污光說不練,問題依然如故”,反饋過“洱海周邊旅游發展管控不到位、洱海流域非煤礦山破壞生態”,直指過天津市寧河區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七里海濕地核心區和緩沖區違法建設濕地公園。
一個個曾經被認為“不可能”整治的污染點位,一處處曾經失去的水清岸綠,在督察縱深推進、全面推開的背景下,已經從“山窮水盡”行至“柳暗花明”。這些改變是如何發生的?記者進行了梳理。
思想站位之變
多年頑疾出現解決轉機,離不開主政者扭轉思想、擔起生態保護主體責任,進而高位推動問題整改。
廣東省汕頭市練江污染情況因在中央環保督察過程中兩次被督察一度成為關注焦點。2016年11月,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指出:汕頭、揭陽兩市長期以來存在等靠要思想,練江治理計劃年年落空。兩年后的2018年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期間,仍發現汕頭、揭陽兩地市納入整改方案的任務僅個別真正落地,汕頭市13個整改工程基本無一按期完成。
“色黑如墨、嚴重黑臭”,2018年6月21日,生態環境部在《治污光說不練,問題依然如故 汕頭市對督察整改的漠視程度令人震驚》中措辭嚴厲,集中披露練江污染問題。練江污染整治成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重點盯辦問題。
廣東省開始高度重視,省長馬興瑞親自督辦練江,華南督察局每月進行現場督察,汕頭市委書記、市長帶頭和黑臭水體邊上的群眾住在一起,按片區包干,現場辦公直到水不黑、不臭。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在靜謐的時光里如母親般養育著白州兒女。中央第六環境保護督察組2018年向云南省指出洱海流域旅游發展處于無序狀態,餐飲客棧“井噴”、洱海流域非煤礦山破壞生態、洱海水質連續兩年未達到水環境功能區Ⅱ類水質要求等。
洱海病重,大理隨即進入搶救模式。云南省委副書記、省長阮成發現場調研時強調,要堅決把洱海保護治理擺在壓倒性位置。大理州、市兩級政府更是將洱海保護治理作為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首要任務。
天津市寧河區國家級古海岸與濕地自然保護區七里海濕地素有“京津綠肺”美譽。“寧河區在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七里海濕地核心區和緩沖區違法建設濕地公園。”2017年,中央第一環保督察組將七里海作為一項主要問題向天津市提出。
“2015年10部門下發通知后,寧河區雖然停止了旅游經營活動并采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但還存在僥幸心理,認為景區或許還有可能繼續做下去。”保護區管理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陳力坦言,真正重視是從中央環保督察開始的。
機制行動之變
面對練江被糞污直排、垃圾淤塞染黑的河水,曾有人喊話“練江黑臭段是不可能治理好的,干脆把它填了吧”。但一座連母親河都保護不了的城市,會永遠被貼上黑色標簽。治理練江,已退無可退。
練江整治不再只是省市一級發力,而是上下6級聯動,從中央、廣東省、汕頭和揭陽市、潮陽潮南和普寧三縣區,再到鎮一級,最后到村一級都同頻聯動整治練江。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定期逐村巡查制度的建立和監督整治工作落實情況。“練江整治 全民監拍”的二維碼隨處可見,呼吁公眾對污染河道行為進行舉報。
“洱海只有一個,我不護誰護”, 一場全民治水的風暴正在洱海畔形成。從“雙取消”(取消網箱養魚、取消機動船)、“三退三還”(退耕還林、退塘還湖、退房還濕地)、“三禁”(禁磷、禁白、禁牧)到洱海生態保護“六大工程”“七大行動” “八大攻堅戰”, 洱海保護治理正從“一湖之治”到“生態之治”轉變,保護方式從“保護為主”向“防治結合”轉變,保護主體從“部門為主”向“全民共治”轉變。
流域農村住房無序建設全面叫停,核心區以及核心區劃定紅線經過的洱海環湖自然村近2000家客棧餐館關停,三線劃定區域內的房屋按照方案進行拆除騰退,新建23398座農村化糞池,將高污染大蒜種植業替換為生態貢菜種植,設立“洱海流域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與資源化工程項目”,以修復洱海及湖濱生態緩沖帶。
被督察組“點名”后,天津市委、市政府把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落實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發展問題,推進整改落實工作。“一把手”多次過問、靠前指揮,多項工作緊鑼密鼓,一批資金迅速到位。
“綠水青山是金錢不能代替的,你掙到了錢,但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有什么幸福可言?”還濕地保護區以寧靜自然之美,成為全區乃至全市上下的共識。2017年開始,一場大規模的聯合拆除行動開始,8公里景觀帶、4公里水上木棧道、108處木屋、亭臺、碼頭、吊橋……七里海西海內的這些旅游設施被一一拆走。近80公里的干、支及外環渠開挖疏浚,18處鳥島的新建及改造,兩萬余畝的魚池堤埝拆除及大面積的沼澤淺灘營造,1.2萬畝自然和人工輔助植被的恢復,4000畝葦地的旋耕復壯及補栽,七里海又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
生態面貌之變
動真碰硬下,練江污染迎來治理拐點。2014年-2019年,練江流域綜合整治累計完成投資127.95億元,2020年1月-5月,練江海門灣橋閘國考斷面均達到地表水環境Ⅴ類標準,因“余霞散成綺,澄江凈如練”而得名的練江迎來新生。現如今的每年6月21日,汕頭市區都會發出警示,以銘記母親河曾經的磨難。
洱海水質連年下降趨勢得到遏制。2019年以來,大理督促洱海整改問題546個,下發紀律檢查建議書兩份,問責干部18人。洱海水質趨穩向好,全年水質穩定保持Ⅲ類,其中7個月達到Ⅱ類,未發生規模化藍藻水華。
曾每年接待40萬游客的七里海,也回歸了原有的安寧。隨著核心區內部和外圍違建的拆除,生產經營活動的消失,亂排污水、亂丟垃圾等現象消失。七里海的水變清了,水質由原來的劣Ⅴ類提升到了目前的近Ⅳ類。七里海的鳥兒也回來了,鳥類種類由十年前的182種增加到了目前的235種,數量由原來的20萬只-30萬只增加到50 余萬只,曾經在七里海消失10多年的震旦鴉雀、中華攀雀、文須雀等全球性近危鳥類也重返七里海。
據統計,5年來,四批中央環保督察共受理群眾舉報13.5萬件,向地方交辦10.4萬件, 10.2萬件得到辦結。作為生態文明體制機制的重大改革舉措,第二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即將再次發力,依據被督察對象不同特點開展針對性督察,緊緊盯住被督察對象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落實情況和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一抓到底、務求實效,扎扎實實推動問題得到解決,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編輯:秦云
關鍵詞: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