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創新引領扶貧協作 助推百色河池高質量脫貧
東西部扶貧協作是發揮黨的政治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具體實踐。2016年,廣東省決定改由深圳對口幫扶廣西百色、河池兩市。在新一輪粵桂扶貧協作中,深圳堅持創新引領、深化扶貧協作,推動革命老區百色、河池兩市實現高質量脫貧。
組織機制創新:從單一幫扶主體轉向多元參與主體
百色、河池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兩市轄有極度貧困縣4個、深度貧困縣14個、深度貧困村925個,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深圳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政治擔當,肩負起幫扶革命老區百色、河池兩市的歷史責任,在具體實踐中,著力構建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立體幫扶體系,建立完善“市、區、街道、社區+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結對幫扶機制,形成“市縣鄉村”全覆蓋的幫扶格局。圍繞現行標準下的脫貧攻堅目標,著眼于建立長效機制,謀劃產業合作;突出抓好勞務協作、人才支援、攜手奔小康等重點;加快資金項目落地見效,高質量、精細化推進“規定動作”,創新推出一系列“自選動作”,履行好幫扶責任,確保百色、河池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產業扶貧創新:從“小散亂”轉向打造全產業鏈
在產業扶貧協作上,協作雙方始終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以引進大企業大項目、建設產業園為抓手,實現扶貧產業從“一村一戶”的“小散亂”幫扶,向打造全產業鏈轉變,促進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以全產業鏈項目建設為載體,推動百色、河池傳統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圍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米袋子和果盤子的目標,通過實施示范基地建設、加工企業引進、特色品牌打造、產銷合作對接等全產業鏈項目,將貧困地區的優質農產品資源優勢與深圳管理、技術、市場優勢結合起來,構建涵蓋全產業鏈的產業體系,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比如,都安瑤族自治縣引進大型冷鏈物流企業,推動肉牛(羊)養殖業發展,大大提升了貧困地區傳統優勢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以重點產業園建設為平臺,促進產業高端化發展。幾年來,協作雙方著力加快推進“深(圳)巴(馬)大健康產業園”“深(圳)百(色)產業園”等一批重點園區建設,積極搭建產業轉移促進平臺。通過探索多業態融合發展,對產業鏈實施一體化打造,大大優化了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布局。如“深(圳)巴(馬)大健康產業園”,主要依托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及周邊的良好自然生態,圍繞健康食品、健康服務、健康科技三個核心業態,發展長壽食品等七大產業。截至2020年9月,該試驗區土地儲備達3.6萬畝,正式簽署合作項目34個,總投資339億元,已完成投資33.8億元,成為粵桂扶貧協作標桿性示范項目。
流通渠道創新:從自產自銷轉向積極拓展外部市場
在扶貧協作中,深圳以“建機制、搭平臺、暢流通、育品牌、拓市場”的創新“組合拳”,推動消費扶貧穩步發展。一是將消費扶貧納入粵桂扶貧協作范圍,建立健全百色、河池與廣東省農產品批發市場、商貿物流企業和機關、學校、醫院、企事業單位等長期穩定的農產品供銷關系。二是積極搭建展銷平臺,如百色市舉辦粵桂民營企業消費扶貧對接會、河池舉辦茶葉專題展銷對接會等,搭建立體多元的展銷平臺助力多元消費。三是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引進阿里巴巴、京東商城、村郵樂購、樂村淘等電商平臺在百色、河池的縣(市、區)設點,建成一張支撐粵桂消費扶貧的物流網絡。四是培育品牌,開拓市場。積極推動扶貧產品進入“圳品”認證體系,重點與深圳“菜籃子基地”認證銜接起來。截至2020年9月,廣西共有10個基地的7個優質品種獲得首批優質農產品“圳品”認證,其中百色市有5個品種農產品獲得認證。
勞務協作創新:從零散化轉向精準化
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以往百色、河池兩市就有數量龐大的貧困人口自發外出務工,但總體來看,呈現出零散化、碎片化的特征,脫貧效果不明顯。建立扶貧協作關系以來,協作雙方把強化勞務協作、促進貧困人口穩崗就業作為重點內容,不斷推動勞務協作機制創新。
一是在縣(市、區)層面簽訂勞務協作協議,強化勞務協作的制度保障。百色、河池所有貧困縣都與深圳簽訂勞務合作協議,建立實名制臺賬和勞務需求臺賬;深圳摸清就業崗位狀況,及時提供加工制造業、建筑業、家政服務業等領域的就業崗位信息,實現了貧困勞動力就業的供需精準匹配。
二是加強勞動技能培訓。以百色為例,截至2020年9月,協作雙方共聯合舉辦勞務協作培訓班626期,培訓貧困人口2.28萬人次,幫助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5.57萬人,其中轉移到廣東省就業2.72萬人。
三是推進“互聯網+勞務協作”模式創新。如深圳羅湖區舉辦農村勞動力網上專場招聘會,為身在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的務工者提供視頻面試的機會。同時,在羅湖區建立隆林縣勞動力數據庫,為實現精準就業跟蹤服務奠定了扎實基礎。
要素投入創新:從強調物的投入轉向重視提高勞動力素質
高質量脫貧,關鍵在人,人才是帶領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的關鍵。深圳在推進扶貧協作中,始終注重激活人才這一最重要、最關鍵的要素。
一是加大人才交流力度,促進技術互學、觀念互通。深圳瞄準河池、百色的人才需求,持續完善干部掛職雙向交流機制,實施人才支援,鼓勵支持各類黨政管理人才在兩地開展交流,加強扶貧協作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2016年以來,深圳向百色、河池選派掛職干部44名,選派專業技術人員950人次。同時,接納來自百色、河池的掛職干部51名、專業技術人員700人次。通過人才交流,促進了兩地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互學、觀念互通,有效提升了受援地管理和技術人才的能力。
二是加大教育扶持力度,切實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深圳依托自身優質的教育資源優勢,堅持實施教育資源共享,組織社會力量安排165個學校與百色、河池兩市149個學校結對,輸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培育師資人才隊伍,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持續輸入,切實解決了貧困地區師資匱乏、管理薄弱的問題,教育幫扶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利器”。
三是加大高技能勞動者培養力度。百色、河池雖具有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力成本低的優勢,但在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背景下,勞動力市場上呈現出高素質勞動力短缺與低端勞動力過剩并存的結構性矛盾。在實施扶貧協作的過程中,深圳把培養高技能勞動者作為重要工作來推進。2017年至2019年,深圳第二高級技工學校僅招收百色市的“兩后生”(城鄉未能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就有256名。同時,深圳還推出“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無人機駕駛”等培訓項目,開展技術工人、月嫂家政、粵菜師傅、育嬰員等高技能勞動者培訓。截至2020年9月,已累計有2.98萬名高技能勞動者在深圳實現穩定就業。
(作者:凌經球,系中共廣西區委黨校〔廣西行政學院〕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關鍵詞:創新引領扶貧協作 助推百色河池高質量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