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綠·聲音 綠·生活 綠·人物 綠·能源 綠·產業

首頁>生態>資訊

從“人防”到“技防”——

讓環境監測數據作假無處遁形

2021年06月03日 11:06  |  作者:高志民 王菡娟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本報記者 高志民 王菡娟

今年3月,唐山市環保執法檢查組對唐山金馬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進行檢查時,發現該公司在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燒結機生產數據與環境質量自動監測數據不符,經現場調查,涉嫌在線數據造假,遂將案件移交公安機關。

去年5月,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生態環境局執法人員通過自動監控數據平臺發現宜黃縣金豐紙業有限公司自動監測數據異常。現場檢查時發現,該公司正在生產,污水處理設施排放口正在排放廢水,而自動監測設備采樣頭被插入一個鐵桶內,以水管連接自來水龍頭將自來水接入鐵桶,使自動監測設備抽取鐵桶內自來水采樣監測。

……

近年來,有關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的案件經常見諸報端。如何保障環境數據的“真”“準”“全”?

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零容忍”

在5月底召開的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對唐山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案件進行了回應。

“這起案件核心是三句話,一是違法生產,二是違法排污,三是弄虛作假。”柏仇勇說。

柏仇勇再次強調監測數據質量是生態環境監測的“生命線”。

“依法監測、科學監測、誠信監測,是對各級各類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的統一要求,沒有例外,也決不允許有例外!生態環境部始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監管工作,確保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真’‘準’‘全’。”柏仇勇說。

如何保障數據的“真”“準”“全”?

“一是以嚴格的質控手段保障數據真實準確。目前已完成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建立‘誰考核,誰監測’運行機制。二是以規范的科學方法支撐監測工作。標準規范體系日趨完善,累計發布監測標準1200余項,形成領域覆蓋到位、體系協調統一、質量把關嚴格的監測標準體系。三是以嚴厲的懲戒措施打擊監測弄虛作假行為。”柏仇勇說。

柏仇勇同時坦言,經過努力,我國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總體真實可靠,但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第三方污染源監測運維機構弄虛作假情形依然存在。

“下一步,我們還將著力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推動加快出臺《生態環境監測條例》。二是保持打假高壓態勢。讓造假者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營造‘不敢假’的氛圍。”柏仇勇表示。

據介紹,日前,生態環境部、最高檢、公安部已聯合印發通知,在全國集中部署開展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監測違法犯罪行為。

“黑科技”助力監測數據“保真”

在當天的發布會上,《2020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公報顯示,大氣環境方面,2020年,全國337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0%,同比上升5.0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

近年來,PM2.5作為主要空氣污染物一直備受關注。但如何測量出PM2.5的污染濃度是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的第一道關卡。

此前,記者采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肖建軍時,他特別介紹了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與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新研發的空氣質量切割設備。

“在進行PM2.5質量濃度監測前,必須通過一個‘篩子’將空氣動力學直徑小于2.5um的顆粒物篩出來,再對其質量濃度進行測定。”

而PM2.5的切割器,就是起到這個“篩子”的作用,其通過空氣動力學方法,是確保PM2.5監測數據‘真實、準確’的第一道關卡。

一直以來,我國缺少PM2.5切割效率測試的業務化裝置,僅有個別科研技術機構開展的研究性測試工作,難以用于大規模業務化測試。

為解決這一難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于2019年聯合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啟動了PM2.5切割效率測試裝置研制工作,并于2020年初正式建成投入應用,可在3小時內完成一臺PM2.5/PM1切割器的測試工作。

依托該裝置,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已經對國產、進口不同品牌不同原理PM2.5/PM1切割器進行了測試,并對國控網在用PM2.5切割器進行了抽查,從源頭上確保了我國PM2.5監測數據的真實、準確。

“我國正在嘗試通過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在加密監測數據的同時,監控環境與儀器狀態參數,從‘人防’逐漸向‘技防’過渡,切斷人為干擾環境監測的途徑。”肖建軍表示。

事實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水平處于快速發展和逐步完善階段,在部分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環境空氣自動監測質量管理方面,我國已經建成了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網絡,實現了運維管理-現場檢查-約談通報-嚴肅整改的閉環式管理,環境空氣自動檢查質量管理工作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國已經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地表水自動監測網絡,相關成果榮獲了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一等獎,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肖建軍說。

2025年基本建成碳監測評估體系

為應對氣候變化,我國作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等莊嚴承諾。我國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過程中,環境監測如何發揮作用?

“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全球性挑戰。溫室氣體排放與大氣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過程的特點,對于‘減污降碳’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是‘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戰略方向,這對監測體系及時跟進支撐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柏仇勇表示。

為積極響應碳達峰、碳中和對監測工作提出的新需求,生態環境部會同中國科學院等相關單位,開展了碳監測評估體系構建研究,總的原則是:以服務支撐碳排放核算為基本定位,立足當前、兼顧長遠,全面設計、重點推進,科研先行、業務融合。總的目標是:到2025年,基本建成碳監測評估體系,監測網絡范圍和監測要素基本覆蓋,碳源匯評估技術方法基本成熟。

“當前,正在抓緊研究制定碳監測試點工作方案,準備開展三項試點。一是排放源監測試點。鼓勵電力、鋼鐵等重點行業內有條件的企業,開展能源和工業過程溫室氣體集中排放監測先行先試,加快技術標準研發與監測結果比對,探索實測結果在企業排放量核算與交易、減排監管等方面的應用。二是重點城市監測試點。結合現有城市空氣質量監測基礎,選取有代表性的城市開展CO2、CH4等溫室氣體濃度監測試點,組建城市溫室氣體監測網,探索自上而下的碳排放反演。三是區域監測試點。推進國家大氣背景站溫室氣體監測設施提標改造,結合衛星和無人機遙感監測,提升區域和背景尺度溫室氣體監測能力。”柏仇勇說。

對于整個“十四五”時期的環境監測工作,柏仇勇表示將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系統回答好生態環境監測“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問題,持續完善頂層設計,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監測事業高質量發展。

據介紹,2020年4月以來,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市場監管總局、中國氣象局等,深入研究、加快推進“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編制。

“目前主要思路已基本成熟,概括起來,就是‘四個提升’即提升整體性,構建‘大監測’格局,提升系統性,建立‘全覆蓋’網絡,提升協同性,加快‘高質量’轉型,提升創新性,夯實‘現代化’能力。”柏仇勇說。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監測 數據 環境監測 生態環境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乱人伧片中文二区 | 亚洲综合视频在线观看h | 午夜爽爽福利影院 | 亚洲四色在线影院 | 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 | 中文字字幕在线乱码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