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以系統觀念推動長江三峽地區生態保護修復
◆朱振肖 張簫 牟雪潔 王夏暉
自2016年國家啟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以來,先后在全國范圍內分3批選取25個生態功能重要、治理修復需求迫切的地區開展試點工作,以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探索生態環境治理之道。湖北省長江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是國家第三批試點之一,范圍涵蓋宜昌市沿江8個縣市區、恩施州巴東縣、荊州市松滋市,總面積1.47萬平方公里。
湖北省以及試點市縣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將工程試點作為重大改革事項推進。宜昌市作為實施主體,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長江經濟帶、視察湖北時的殷切囑托,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觀念,打破思維慣性,跳出傳統工程模式,圍繞保障“一江清水東流”的總體目標,整體規劃,綜合治理,融合發展,形成一套符合本地實際、系統解決問題、綜合效益明顯的“三峽治理模式”。
整體規劃綜合治理,系統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長江三峽地區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總體要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落實“一高雙爭三決勝”要求,按照“兩個走在前列”的奮斗目標,組織編制《湖北省長江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實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確保項目實施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圍繞保障“一江清水東流”的總目標,從礦山修復及水土流失治理、流域環境治理、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人居環境質量提升等4個方面,設置24項績效目標,強化目標引領。
空間布局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系統實施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工程產生的實際效益。《規劃》從長江流域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出發,遵循生態系統之間的內在規律,以長江干流為軸,按照“一江、兩廊、三區、多源”的生態保護修復總體布局,依托長江干流及黃柏河、聯棚河、清江、金湖等重點流域,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劃定11個生態保護修復片區。
以相對獨立完整的片區為單元,以片區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導向,布設63個工程項目,以空間統領水資源利用、水污染防治、岸線修復、綠色航運等任務,提高工程項目的系統性和連通性。
宜昌市聯合巴東縣、松滋市,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的方針,按照“要素統籌、源頭管控、標本兼治、區域協同、部門聯動”的思路,協同落實“治水、護岸、修山、良田、綠城、保林”等任務,推進全流域、全要素、全過程、全方位綜合治理。
融合發展,倒逼經濟綠色轉型
長江三峽地區持續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倒逼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宜昌市開展長江沿線134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工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自我革命的勇氣,強力破解“化工圍江”困局。引導生態脆弱地區到規范的專業園區新建優質項目,發展“飛地經濟”,實現綠色發展共贏。截至目前,累計關停化工企業38家、改造55家、搬遷19家、轉產7家,推動74個重點項目入園,從根本上擺脫了傳統的以要素投入為主導的老路,逐漸轉向創新驅動的新路上來,使得化工產業結構實現歷史性轉變,精細化工占比由18.6%提高至36.2%。
推進磷石膏綜合利用。建立園區磷石膏生態堆存和綜合利用長效機制,磷石膏制品在建筑、道路交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園林綠化工程、河道治理及政府投資項目中得到廣泛應用。
促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通過實施濕地生態修復、長江岸線治理修復、水系連通、國土綜合整治等項目,推進一江兩岸生態環境的系統治理,帶動周邊土地的開發,促進區域土地價值提升,激活區域內農、林、牧、漁等第一產業和生態旅游、農家樂等第三產業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宜都市通過吸引市場主體進行農業產業投資,發展“百里茶葉走廊”“萬畝柑橘公園”“十里生態桃花”等特色休閑生態農業,逐步形成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的發展模式。秭歸縣引導當地貧困戶和農民發展經濟林果產業,提高貧困戶收入,實現“生態治理+精準扶貧”雙贏。夷陵區積極探索“高標準農田+”模式,以高標準農田振興美麗產業,以富美花田妝點美麗鄉村,繁榮美麗經濟,促進鄉村振興。
通過積極發展綠色產業,宜昌逐步實現能耗排放與綠色GDP一減一增,全市單位GDP能耗、水耗分別下降到0.24噸標準煤/萬元、40.3立方米/萬元,化工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下降到20%以下,食品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增加值年均增長16%以上。
實踐證明,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通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可以有效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有關思考與啟發
通過總結梳理長江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的主要做法,得到以下結論和思考。
要始終秉持整體性和系統性思維。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生態保護修復應強化系統觀念,從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結構、過程機理、功能服務出發,把生態系統各要素作為一個普遍聯系的整體來統籌,避免對不同要素實行分割式管理。運用系統工程方法,開展生態共同體綜合利用和改造,維護和重建生態過程,保持系統的整體性、完整性。
要始終堅持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長江三峽地區將修復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生態保護修復的核心,盡可能選用近自然的方法和生態化技術,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在技術方法的選擇上,應采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按照消除生態安全威脅、修復生態系統結構及過程、提升生態系統功能、保障生態服務和產品供給的邏輯關系,充分尊重自然風貌,依據生態系統恢復力大小,選擇自然恢復、人工輔助、人工重建等修復措施,并注重增強各項措施的關聯性和耦合性。
要以生態保護修復促綠色發展。不同尺度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不僅維持了生命支持系統,還為人類提供生活和生產所必需的食品和原材料。通過實施長江三峽地區這樣一個區域尺度的系統工程,包含11個流域尺度的工程、63個場地尺度的項目,不僅實現了生態系統結構、過程、功能的修復和提升,優化了整體生態空間格局,恢復了生態循環,同時還統籌考慮生態系統的產品供給、環境調節、文化美學等多重服務價值,帶動了區域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
作者單位: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生態 修復 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