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綠·聲音 綠·生活 綠·人物 綠·能源 綠·產業

首頁>生態>資訊

優化供水格局 受益人口增至7900萬

南水北調中線累計調水400億立方米

2021年07月22日 09:26  |  作者:王菡娟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截至2021年7月19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自陶岔渠首累計調水入渠水量達400億立方米,向河南省供水135億立方米,向河北省供水116億立方米,向天津供水65億立方米,向北京供水68億立方米。其中,向津冀豫生態補水59億立方米。中線工程已成為京津冀豫沿線大中城市地區主力水源,直接受益人口增加至7900萬人,比2015年通水1周年時的3800萬受益人口增加1倍多。

由“輔”變“主”

優化供水格局

中線工程通水近7年來,工程供水由“輔”變“主”,已由規劃時的受水區沿線大中城市生活用水的補充水源,轉變為主要水源,改變了京津冀豫受水區供水格局。中線各受水城市的生活供水保證率從最低不足75%提高到95%以上。

工程供水目標達效速度由“慢”變“快”,中線工程調水量逐年遞增,通水6年即達效,2020年度實際供水86.22億立方米,超過中線工程規劃多年平均供水規模。隨著調水量的遞增,受水區用水需求由“弱”變“強”,沿線各省市在節水優先的前提下,高效利用南水北調水源,北京已3個年度、天津已連續5個年度加大南水用水水量,河南、河北兩省年度南水用水量呈逐年增加趨勢。

中線工程惠及沿線20余個大中城市及131個縣,受益人口逐年攀升,目前京津冀豫直接受益人口已增加至7900萬,比通水初期的3800萬受益人口增加1倍多。

北京1300萬群眾喝上甘甜的南水,南水占主城區供水量的7成多,同時大興、門頭溝、昌平、通州等部分區域也用上了南水。南水已成為保障首都城區用水需求的主力水源。為更充分發揮工程效益,北京市累計完成市內配套輸水管線約130公里,其中含團成湖調節池向密云水庫反向輸水管線22公里,實現了南水北調中線水與密云水庫的連通。

生態補水 改善河湖環境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優化供水格局的同時,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功能。通過生態補水,促進沿線河湖生態持續恢復,水環境持續改善,為淮河、海河、黃河流域河湖水系健康,水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沿線地區特別是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撐。

截至目前,中線工程累計向北方48條河流生態補水達59億立方米,其中,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河段回補37.89億立方米。河湖水質提高,水生態系統修復,區域水環境質量和宜居性明顯提升。

如今,河南、河北境內白河、滏陽河、七里河、瀑河、大清河等多條河流水清岸美。白洋淀蓄水量達3.67億立方米,水面面積達267平方公里,水質持續好轉,湖心區水質穩定為四類,達到近10年最好水平。天津市海河水位升高,河道水質明顯改善。北京永定河、潮白河水量豐沛,重現清水靈動、鳥語蛙鳴的自然景觀。

6月7日至7月9日,中線工程向滹沱河、大清河等河北省多條河流實施夏季生態補水,中線總干渠補水總量達1.14億立方米。此次補水,助力滹沱河、瀑河、南拒馬河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子牙河、子牙新河等已斷流的河道重現生機。

精準調水

確保“三個安全”

為確保供水安全,中線工程運用高新科技手段,建設自動化調度閘控系統,實現水位、流量、閘門開度等調度信息的自動采集和各類閘門的遠程自動控制。結合全線的水情、工情,科學制定和下達調度指令,各級調度機構精準開展輸水調度。“統一調度、集中控制、分級管理”,實現了調水過程自動化、遠程監控可視化、運維管理信息化。

為保障一渠清水永續北送,中線工程建立由“1個中心、4個實驗室、13個自動監測站、30個固定監測斷面”構成的水質監測體系,利用先進的檢測設備對水體進行定期“體檢”。通過視頻監控、電子圍欄等智能設備與工程巡查、水質日常巡查、警務室人員實現聯動配合,及時發現并處置水質異常情況。中線建管局北京分局水質檢測員李燕說:“惠南莊水質自動監測站每天開展4次監測,監測12項指標參數。目前中線工程水質穩定或優于地表水Ⅱ類。”

實施“智慧中線”建設,依托信息化手段,開發自動化調度與決策支持系統、工程巡查維護實時監管系統等,采用IT技術、移動技術、GIS技術等先進技術,借助自動化可視化技術,推進了中線工程44個管理處全場景視頻智能分析,為工程安全運行保駕護航。

編輯:秦云

關鍵詞:南水北調中線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无线看国产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色九九在线视频精品99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 |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