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協商建言
把老舊小區改造成區域文化地標
——武漢市漢陽區政協“知音圓桌協商”推進老舊小區高質量改造小記
人民政協網武漢8月5日電 (記者 毛麗萍 通訊員 陸劍泉)“我們在老舊小區改造的過程中,應重新認識老舊小區改造這個老話題,在優化環境、解決民生的基礎上向突出特色、創建品牌推進。”7月28日,作為武漢市政協特聘智庫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教授蔡新元受邀參加了漢陽區政協召開的一場“知音圓桌協商”會議。會議圍繞區政協提出的《高質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 努力構建宜居城區新典范》建議案開展協商。
漢陽區房管局在會上通報,漢陽區作為原國有企業集中的老城區,老舊小區存量多,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較多。
“‘十四五’將進入新一輪老舊社區改造階段,需要我們重思老舊社區改造的定位與目標,引入城市社區更新‘再規劃’理念,建議以漢陽歷史文脈為依托,發揮老工業基地和歷史文化名城優勢,把民俗文化、歷史建筑風情、特色美食、傳統商業文化等歷史文化元素植入和指導老舊小區項目的改造,讓老城區的商業和文化價值被重新認知和適當保留。”蔡新元說,以單純投入為主的民生工程,如果能做到資源共治共享共同管理,不僅能改善提升街區風貌,同時也會吸引社會力量參與,使民生工程品牌化商業化,也可能變成就業工程,實現資源利用擴大化。
蔡新元的想法其實也正是區委、區政府關注的。規劃結合漢陽地域和歷史文化特點,漢陽區高標準編制老舊小區改造“十四五”規劃,明確漢陽老舊小區改造重點集中在“兩線兩片”(即鸚鵡大道沿線與漢陽古城亮點片區,漢陽大道沿線與王家灣商圈片區),預計今年將全覆蓋完成基礎改造,“十四五”時期完成全部綜合提升改造。同時,發揮山水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的優勢,漢陽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注重挖掘資源,堅持“一個小區,一個對應的方案”,把知音、“漢陽造”等特色文化元素融入老舊小區改造,通過微改造、微拆遷、微建設等方式,打造更多區域文化地標。在漢陽,毛家堤小區建設知音文化廣場、文化墻,受到居民好評,玫瑰西園小區改造突出“漢陽造”主題,建設百年工業風,越來越多的小區形成獨具特色的風格形象。
區政協常委孫霞發言說:“通過調研,老舊小區改造中注重凸顯小區文化特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的缺少文化專業支持和服務供給,文化提煉不明顯;有的缺少文化基礎設施;有的沒有資金維持常態化文化活動。”她認為,還需從細微處挖掘小區屬性,珍藏集體記憶。比如名人事跡、生活習俗、小區名字由來等,從細微處捕捉流淌在小區的市井文化,還原群體記憶,激發小區居民的認同感,同時也要收集民情民意,讓居民們參與文化改造“菜單”。
此次協商會不僅有專家、委員,還首次邀請群眾代表發言表達心聲。區委書記徐麗作為建議案領銜辦理領導到會聽取意見,區長范禮奎在會上表示,下一步老舊小區要在功能品質再提升、文化特色再彰顯、改造資金再整合、物業服務再優化,切實推動老舊小區改造持續用力、精準發力、不遺余力。
編輯:賈元昌
關鍵詞:小區 改造 文化 老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