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氫能產業化未來可期
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上半年央企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表示,超過1/3的央企已經在進行包括制氫、儲氫、加氫、用氫等環節的全產業鏈布局,取得了一批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成果。在國內的鋼鐵企業中,目前已有寶武集團、河鋼集團、酒鋼集團開始探索氫能煉鋼,并逐步建成示范試點,氫氣、一氧化碳混合氣制鐵、純氫作為還原劑來煉鐵等技術正逐漸被解鎖,氫冶金技術已成為鋼鐵產業實現低碳綠色化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之一。
再如,國家電投在氫能產業同時進行了可再生能源制氫和燃料電池全產業鏈的布局;中國石化利用自身的加油加氣站網絡,大力布局加氫站,“十四五”期間,中國石化將加快發展以氫能為核心的新能源業務,擬規劃布局1000座加氫站或油氫合建站;此外,今年5月,中國石油正式成立氫能研究所,將圍繞中國石油氫氣制取儲運及高效利用、燃料電池及儲能技術等氫能產業相關技術研究,未來,中國石油還將在全國范圍投運50座加氫站。
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長、研究員景春梅表示,能源央企在布局氫能時,將結合自身原有的產業基礎、主營業務重構產業鏈,建立新的綠色低碳發展優勢。同時,央企體量很大、資金技術優勢顯著,因此央企的進駐將對氫能產業發展產生強有力的帶動作用,加速對核心技術的突破、應用場景的拓寬以及綠氫的規模化制取。
在央企帶動產業發展的同時,景春梅指出,對于氫能產業自身而言,仍有三大問題需要解決。一是在氫燃料電池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關鍵材料,還未完全實現國產化、自主化,影響氫能產業的做強做大,以及商業化發展。二是在氫源方面,此前由于可再生能源成本高企,業內煤制氫等化石能源制氫是否還有大規模利用的必要,有不少爭論。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后,產業關于氫源的爭論逐步得到統一,在CCUS技術尚未大規模普及時,化石能源制氫方式不被鼓勵,產業必須堅持綠氫發展方向。三是對液氫而言,其技術應用尚處于突破階段。遠距離、跨省市運輸的管道輸氫,即便在國際范圍內也只有小規模試點,國內仍在初期試點階段。“未來在政策推動、央企加入、關鍵材料國產化以及技術迭代的推動下,氫能產業鏈降本和市場規模擴大有望形成正向循環,產業化可期。”景春梅如是說。
編輯:秦云
關鍵詞:氫能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