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教育·資訊 教育·聲音 教育·實踐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長·導航

首頁>教育>教育·資訊

如何守護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業界專家為深入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建言

2021年11月10日 10:31  |  作者:張惠娟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1

讓孩子們在寓教于樂中愛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圖為北京市東城區東四九條小學的剪紙課。 本報記者 賈寧 攝

2021年1月,教育部印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進什么、進多少、如何進”的問題進行了頂層設計。在當前“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通過各學科的滲透滋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心田,培養富有文化自信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廣大基礎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編者

“新時代,如何深入理解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育人價值?”“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分學段全面融入中小學各科的教學中?”“‘雙減’背景下,社會如何配合學校主陣地進行協同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日前,在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組織召開的“新使命、新格局、新思路——第五屆全國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論壇”上,業界專家和一線實踐者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進什么、進多少、如何進”的相關問題開展了充分研討。

“2.0”版本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全學科滲透,貴在提質

課程教材是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2021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發布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了重要抓手,為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魂育人功能提供了重要支撐。

教師用好課程教材,就離不開課標。作為“教學大法”的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師教學和考試評價、管理督導的重要依據。為了讓課程標準更加符合新時代的要求,3年前,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開啟了新時代的修訂之旅。

“這次課標修訂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全面貫徹落實了包括《指南》在內的一系列重大主題教育進課程教材的要求。”作為課標修訂組成員,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沈湘平表示,課標修訂完成后,教材的編寫將緊鑼密鼓地進行。“這也就意味著,《指南》的精神和要求很快就要實實在在地傳導到教學第一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總體迎來了新的格局。而接下來領悟新使命、理解新格局、落實新要求,就成為廣大基礎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沈湘平說。

“《指南》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就是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中小學必須是學科全覆蓋的,包括數學、地理等理工類學科。”在沈湘平看來,和2014年頒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相比,《指南》堪稱“2.0版本”。

在具體學科中,如何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又能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教師有效的教是關鍵所在。

“祖暅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偉大科學家,他提出的‘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被稱為‘祖暅原理’……”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全國數學教育研究會理事長、新課標數學組專家、《指南》研制組專家曹一鳴通過列舉近幾年出現在高考數學試卷中的考題案例,從數學學科的角度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的思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老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最后怎么考?”對此核心話題,曹一鳴提出要平衡解決“雙減”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后和考試、評價之間的關系。在他看來,不增加學生負擔,并不意味著不考試,“要以正確的考試評價方式來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通過評價來測評了解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課程教材、進入教學實施的效果。”曹一鳴說。

“調研中,我們發現一些學校為了所謂的成績,把茶藝、國畫、漢服、中醫、武術等元素都搬到了語文課堂上,甚至在語文課堂大搞知識競賽、表演……”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李煜暉表示,教師若不能從內涵上真正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和學科之間的關系”,而是盲目地“增量”,勢必造成兩個問題:一是會擠占其他課程內容的比重,二是還有可能助長一些學校和老師用績效的思維來落實教育政策的不良風氣。“如果其他的課程內容不變,那么就會擠壓學生理解和感悟傳統文化思想內蘊的空間。而績效思維也會將原本應該是靜水深流、春風化雨的文化教育變成博人眼球的噱頭。”在李煜暉看來,傳統文化進課程重在提質而非增量。“擴容增量是手段,提高質量是目的;擴容增量是形式,提高質量才是內涵。”李煜暉表示,各個學校在思考進什么、進多少以及如何進這樣的問題的時候,要加強頂層的設計,增強系統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教師在學生面前呈現的是其全部人格而不只是專業。”北京師范大學中華文化教育研究院院長王文靜援引葉瀾教授的話表明,每一門學科都有它獨特的學科規律、發展規律、認知規律和特點,而只有擁有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老師才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傳統美德影響感染孩子。她呼吁新時代的老師們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讓教育者先受教育是當代教育的新使命。”王文靜說。

“雙減”背景下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校內外要協同推進

“雙減”政策推行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育人功能,成為不少學校的新著力點。在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如何拓寬課程渠道,讓社會機構和學校的主渠道相互配合,將教育紅利延伸到課堂外,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在“雙減”背景下,也是一個難題。

“我認為在課堂之外、教材之外、書本之外,還要拓展渠道載體,構建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發展的多元支撐體系。”湖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弘結合學校的實踐建議,大學和中小學一起共建共享校內文化博物館等場館。“我們學校的博物館每年會向社會開放,接待很多中小學生來參觀學習。”陳弘還呼吁學校通過舉行“家書教育”“家校互聯”等活動,來拓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渠道載體。

“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相互協作的教育格局。”福建省漳州康橋學校教研室主任郭明貴老師也表示,在社會教育層面,要開拓更廣闊的教育資源,構建良性發展的文化環境;在家庭層面,家長要營造更良好的家風環境;在學校教育層面,要努力推動教育體制改革步伐,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根植到每個學生的心靈深處。

多元整合課程教育資源,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讓青少年的周末“減負不減質”,在此方面公益社會教育機構大有可為。

“公立校外機構是開放性、社會性的教育資源。而通過實踐教育活動育人正是校外教育最重要的特點。”中國兒童中心副主任王秀江指出,要充分發揮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專門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方面的作用,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我們中國兒童中心已經在連續兩個‘五年規劃綱要’里將傳統文化教育作為主要工作。”王秀江介紹,每當周末學校都放假了,我們兒童中心的院子里熱鬧非凡。他期待和更多學校合作,一起創新開展課程的構建以及活動的設計,能夠在傳統文化教育這方面作出校外教育機構的貢獻。

“孩子從小成長到他長大成人,優秀傳統文化對他的影響無所不在,一個人只有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才能成長得更加健康。”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指出,當前,從黨和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精神和指導意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迎來好的發展契機。下一步最重要的是貫徹落實好指導精神,提升師資隊伍的水平,助推更多的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立德樹人、走向深入,永續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傳統文化 優秀 中華 文化教育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夜夜夜久久久综合视频 | 五月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 午夜一级a成年大片在线 | 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小说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