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要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落細落實在學校教育中
作者:管培俊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要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在青少年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校教育是主渠道。著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學校教育的使命擔當,是落實立德樹人目標任務的根本要求。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之后,筆者參加全國政協民族宗教委員會專題調研考察,深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意義重大、深得民心。中央一系列重大部署付諸實施,“鑄牢”的主線進一步貫穿學校教育立德樹人的全過程。全面推廣國家通用語言和推行國家統編教材進展總體順利。同時也深感,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相對突出、影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因素仍然復雜多樣的背景下,共識不夠、重視不夠、落實不夠的問題仍然存在。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要貫穿學校教育立德樹人的全過程?!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鑄牢”教育的共性要求,56個民族“一個不能少”,絕非只針對少數民族。實施工作要因地制宜、因時而異。針對一些民族地區一度強調差異性多,強調共同性少的傾向,廓清和避免學校與學科專業設置、招生、課程等方面一度存在的“差異性=特色”的誤區。全面推普和推行國家統編教材任務艱巨繁重的地區和學校,要特別注意疏解和引導糾正一些家長學生對切身利益過分焦慮及對教育政策誤解所導致的認識上的偏差。針對“鑄牢”教育工作在推進項目化、基地化、實體化過程中,一些地方存在的路徑依賴、“新瓶裝舊酒”、形式主義等問題,推進工作需要精準判斷、精準聚焦,對癥下藥,講求實效。民族地區學校教育要按照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和增進共同性的方向,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
堅持治理理念和辯證思維。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總綱,正確理解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堅持統一性,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堅持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有機統一;正確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懂得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都不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正確理解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懂得56個民族的優秀文化都是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正確理解現代化與民族文化傳統的關系,懂得只有傳承創新發展民族優秀文化,才能搭上現代化的快車;正確理解物質和精神的關系,懂得物質和精神相輔相成,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有機統一。引導教育廣大青少年學生深刻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從小培養家國情懷;牢固樹立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增進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感情基礎和思想基礎;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
進一步形成合力?!拌T牢”教育不僅僅是某一工作部門的事,需要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形成政府、社會、學校、家庭一體化育人體系,學校教育、干部教育、黨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全面推普和推行國家統編教材,需要既做又說。小道理要講清楚,大道理也要講清楚;就業、事業、職業發展等切身利益要講清楚,國家命運、民族前途的家國大義,更要講清楚。
制度創新和組織保障。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從青少年抓起。要結合統籌城鄉教育布局規劃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對學校設置和教育教學組織進行結構性調整。要按照增進共同性和全方位嵌入的方向,有序推進民漢合校、混合編班、混班教學、混合住宿。要深化民族班辦學模式改革,推動各民族學生增加交流。通過嵌入式社區和調整學校布局結構和教學組織,營造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學生共同學習生活、健康成長的環境條件。
強化政策導向。影響推普和推進使用國家統編教材的校內外因素,歸根結底是考試指揮棒和相關政策機制。教育評價考核和升學考試等環節銜接配套還需抓緊推進,應將政治、語文、歷史都作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并賦予必要權重。需長期堅持扶持民族地區教育和優秀人才培養的政策。同時按照實事求是、因時而異、因地制宜的原則,逐步調整完善考試、公務員考錄中加分、民考漢等政策舉措。完善和校正政策導向,促進民族團結和教育質量水平同步提升。
著力解決好課程教材與師資兩大瓶頸。教材是國家事權。抓緊組織國家統編教材,補齊課程教材的短板。目前,民族院校學科專業課程結構亟待調整。民族理論、民族團結教育統編教材建設滯后。政治、歷史和母語教育教材,特別是涉民族問題教材,須由國家統編、審定或授權。要堅決斬斷教材編寫、出版、發行中的非法利益鏈條,保證國家統編教材暢通無阻。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也使得民族地區教師編制不足的短板和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凸顯。有關部門、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通過統籌調劑教師編制;嚴把教師入口關,強化民族地區教師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教育教學能力培訓以及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優師計劃等,讓更多優秀教師在民族地區發光發熱。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民委原專職委員)
編輯:朱建華
關鍵詞:中華民族 共同體 意識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