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頭條相關頭條相關

重溫鄧小平理論 開創改革發展新局面

2014年08月19日 15:59 | 作者:曾培炎| 來源:《求是》
分享到: 

  二、 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

  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社會主義改革思想,打破了長期束縛人民思想的藩籬,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他深刻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

  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精辟地指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這一論斷突破傳統觀念和模式,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提出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機制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彌補市場失靈,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這一重要論述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進一步明確了改革的方向,對我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鄧小平同志認為,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改革作為一場新的革命,不是對原有經濟體制的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當然,這種變革不是要拋棄已經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實踐走過前半程后,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這項工程極其宏大,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搞好頂層設計,全面系統地推進,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才能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確方向,才能使我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定力和堅定信心。

  “三個有利于”是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準。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個有利于”標準的提出為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正是因為有了這個標準,我們才能大膽地推進各項改革,那些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制度才能在中國成長壯大。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做好承受改革壓力和改革代價的思想準備,對黨和人民事業有利的,對最廣大人民有利的,對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有利的,該改的就要堅定不移改,這才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這一論述與“三個有利于”標準一脈相承,應當堅持用這一標準來衡量各項改革的得失成敗,不斷解放思想,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處理好事關改革全局的重大關系。鄧小平同志指出,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維護政治和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在推進改革和發展中實現政治和社會長期穩定。他還提出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我們要堅持這些重要思想,注重協調改革力度、發展速度與社會可承受程度的關系,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廣泛凝聚共識,避免一些轉型國家出現過的經濟嚴重衰退和社會劇烈震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堅持把經濟改革同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做到相互促進、協調推進,形成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堅持“兩手抓”思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確保社會穩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三、 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

  鄧小平同志深刻洞察時代特征和國際局勢,提出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國內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使我國抓住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鄧小平同志指出:“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實踐證明,只有實行對外開放,才能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水平上推進對外開放,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同時積極推動多邊貿易談判,參與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分步驟實現全方位對外開放。興辦經濟特區,作為改革的“試驗田”和對外開放的“窗口”,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大對外開放,是鄧小平同志倡導和支持的嶄新事業,拉開了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序幕。他指出:“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要擴大對外開放,現在開放得不夠”。30多年來,從設立經濟特區到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地域,從單方面引進來到實施走出去戰略,從被動接受國際貿易規則到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我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必須抓住機遇進一步擴大開放。要改革投資管理體制,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確立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主體地位,允許發揮自身優勢到境外開展投資合作。放寬投資準入,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在進一步擴大內陸沿邊開放的基礎上,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推動亞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謀劃“一帶一路”開放新布局。中央批準設立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新形勢下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隨著一系列新舉措的實施,我國將逐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現代化建設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鄧小平同志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他一再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要“在爭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發展自己的國家”。黨的十八大報告重申必須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不移地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經濟之間的相互依賴不斷加深,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亞洲地區成為世界經濟重要引擎。面對世界格局的深刻調整,我們將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改善和發展與發達國家的關系,推動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秉承“親、誠、惠、容”的理念,積極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打造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維護和平、公正、包容的國際秩序,為我國贏得更長戰略機遇期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不斷取得新突破、新成就,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正如鄧小平同志1987年所說:“我們說的社會主義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要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是不可能的。我們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為了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努力改善黨的領導”。在全黨集中精力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打鐵還需自身硬”,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制定出臺了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在全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堅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夯實黨的執政基礎。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與其一脈相承,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面臨一系列新的機遇與挑戰,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鄧小平理論的精神實質,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念,銳意進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編輯:牟宗娜

關鍵詞:鄧小平理論 改革開放 發展才是硬道理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最新久久国产亚洲高清观看 | 日韩综合视频中文字幕 | 最新国产乱视频伦在线 | 欧美一级在线免弗 |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线影院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