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農家書屋成“回收站”,石油化工展也拿文化的錢
——追蹤數百億元的文化專項資金流向
新華社廣州5月24日電題:農家書屋成“回收站”,石油化工展也拿文化的錢——追蹤數百億元的文化專項資金流向
“新華視點”記者葉前、烏夢達
文化部近日公布的統計顯示,2014年全國文化事業費達583億元,相當于全國人均費用超42元。除了直接的惠民文化資金外,中央和地方財政還設立了規模龐大的各類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用于扶持文化企業。2010年以來,中央財政已下達192億元,各地財政也有數億到上百億元的支出。財政專家估算,每年各級財政累計的群眾文化活動和文化產業專項資金達數百億元。
巨大的文化投入提升了文化公共服務水平,也扶持了一批企業發展。但是,“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由于標準模糊、監管不嚴,部分文化惠民資金淪為追逐豪華樓堂館所建設的“文化政績工程”,一些農家書屋里充斥著市場賣不掉的書,同時,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的分配則出現權錢交易的暗流。
文化設施“空有高樓沒有文化”
近年來,全國用于建設維護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設施以及辦書展、畫展等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的財政專項資金不斷增加。廣東省2015年的預算顯示,各類文化設施和群眾文化活動專項資金超過4億元,其中農村放電影的專項經費超過3800萬元。
記者發現,有的地方將文化投入變成對樓堂館所的追逐,大量資金被花費在華而不實的“文化政績工程”上。
有的地方耗資數億元、比照國家大劇院建超豪華劇院,號稱打造“文化標志性工程”,建成后卻鮮有演出,文化設施“空有高樓沒有文化”。記者在珠海市調查時,當地群眾反映該市歌劇院剛落成不久,又投資逾10億元新建一座海島歌劇院。“就這么點人,建成后不知要演給誰看。”當地一名處級干部說。
為了給農村“文化扶貧”,一些地方要求加速建設基層群眾文化設施,但一些地方的建設和管理因不切實際無人問津,淪為擺設。北京市一個鎮的副鎮長說,有一個村花上百萬元建社區圖書館、農民書屋,每天開館時間為上午9:30到11:30,下午2:30到4:30,“這段時間年輕人都在外工作,哪有時間來看書?”而書屋每年的人員工資、采購費用支出都不菲。
記者在中山市一個農家書屋看到,書架上擺著全套收藏瓷器的精裝叢書,定價數百元,像是沒人翻過。有人質疑說,“農家書屋不是市場賣不掉的閑書、爛書回收站!這到底是‘惠民’還是借機‘惠出版商’?”
群眾的文化需求已經日新月異,但一些“文化惠民”活動卻老掉牙。廣東有一個市的電影下鄉工程,要求每個行政村每月必須放映一場電影,財政補貼350元。價格太低鮮有人應標,所以,為了降低成本,相關部門就一晚上連放兩場,算完成了兩次惠民任務。但農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兒童,夜晚不便出門,惠民電影屏幕前空空蕩蕩。“現在電腦可以同步看大片,誰還愿意在戶外看那種老電影?”一名村民說。
不少群眾反映,有些惠民文化項目是地方政府部門拍腦袋想出來的。“有些掌握資金的部門只是為了把錢花出去交差,至于這筆錢有沒有花到群眾需要的地方則完全不管,結果導致了一些‘形式工程’,造成巨大浪費。”中山大學政務學院院長肖濱說。
“燒政府的錢沒商量,揩政府的油不擔憂”
近幾年,各級文化產業專項資金補貼不斷增加,企業獲得的補貼少則幾萬元多則上千萬元。財政部信息披露,中央財政5年下達的192億元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扶持了3300多個項目,地方財政的投入也不斷加碼。由于管理不夠透明和精細化,相關資金申報分配亂象叢生。
——先搶錢、后找事,多頭申報重復要錢。
北京市人大財經委員會和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調研發現,2012-2013年度,北京文化創新發展資金有18.3億元沉淀閑置。“這意味著,錢要來了,事還沒想好也沒辦,結果資金躺在賬戶上睡大覺”。一位人大代表說。
還有的項目拿到補貼后重復申報要錢。如北京旅游景區八大處公園管理處,2013年以西山八大處景區旅游文化提升項目的名義,在北京市文資辦申請支持資金800萬元,同時在北京旅游委申請資金443萬元,還拿到了文化體育與傳媒事業支持資金400萬元。八大處景區工商管理支隊稱,“這是將一個旅游提升項目拆分成旅游公共服務的設置、旅游文化內容建設和群眾文化活動三個分項的項目分別進行申報。”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組織的調研發現,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有超過10個部門和單位參與資金分配,導致多頭管理、交叉重復。廣東省財政廳廳長曾志權也表示,部分專項資金存在重復設置,同一項目按不同環節設置多項專項資金等問題。
——文化是個筐什么都往里裝。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組織的專項詢問發現,2013年,中國北京國際石油石化技術裝備展覽會及中國國際管道航道電氣自動化展覽會項目得到了240萬元的“文創資金”支持。北京市人大代表夏強質疑,石油化工和管道本屬市場競爭領域里的營利性項目,怎么還能經過評審納入文創資金支持范圍?
——分配不公開易造成權力尋租、滋生腐敗。
一位主持過文化專項資金項目審定會議的官員告訴記者,所謂企業申報,首先得通過當地宣傳、文化部門推薦。評審專家選擇很隨意,初評之后,申報材料往往到了評審會現場才能看到。整個過程始終在政府部門內部“打轉轉”,一般的文化企業對相關信息無從獲得,申請無門。
北京一位曾參與文化資金申報的企業負責人表示,企業參與申報,必須削尖腦袋找關系,最終能否拿到項目資金,往往不是看做得好不好,而是看公關做得怎樣。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文化產業研究學者張錚說,由于分配過程不夠公開,容易滋生腐敗,一些文化項目變成“燒政府的錢沒商量,揩政府的油不擔憂”。
給不給、給多少沒標準 千萬資金兩小時分完
“上千萬元的資金,與會干部看到的項目介紹少則幾十字、多則兩三百字,兩個小時的政府內部評審會就分完了。”一位參與資金分配評審會的處級干部直言,目前在一些地方,資金給誰不給誰、給多少幾乎沒有標準,隨意性太大。
要求文化專項資金提高透明度的呼聲不斷提高。財政部在下達2014年中央財政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時已明確,大幅擴大評審專家庫范圍,全面引入社會監督機制和互聯網在線申報系統,以確保項目評審的公開公正和資金的使用效益。
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郭萬超說,從標準到受扶持的項目信息都要公開,同時對過往的資金分配情況應盡快啟動專項審計等監督措施。
中山大學財稅系主任林江等專家認為,應加強文化專項資金的預算執行監管和績效評估,并實行整體性規劃和預算安排,將分散于各部門的文化資金統籌起來。
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建議,未來可考慮直接給市民發放文化消費券,把選擇權交給市場,讓真正受群眾喜歡的企業能壯大發展,從而避免權錢交易等腐敗行為。
編輯:羅韋
關鍵詞:文化 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