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沸點
晚清名臣后人捐297件文物換城市戶口 26年仍未解決
當年山西省高院在作出判決時,給了山西省公安廳一份司法建議書,建議山西省公安廳對丟失的28件文物立案處理。山西省公安廳刑偵總隊立即展開案前調查。警方發現,文物在三晉文化研究會存放時,未制作清單,也未安排專人負責保管。
1990年,三晉文化研究會與山西省博物館共同舉辦了一次徐繼畬生平文物展。在展覽前,三晉文化研究會學術部的研究員尹協理將參展文物真品交給博物館工作人員,山西省博物館將部分徐繼畬文物進行了臨摹、復制。警方發現,三晉文化研究會和山西省博物館均提供不出文物交接手續。山西省博物館是否將參展真品歸還了三晉文化研究會?面對警方問詢,尹協理和山西省博物館保管部、陳列部的工作人員均以“事情過去時間太長,細節想不起來”,不能說明。
此外,三晉文化研究會從未向山西省博物館索要過參展文物真品,也從未向任何部門和單位提出過文物遺失問題。
警方也調查了劉貫文,但劉貫文彼時做心臟手術沒有康復,不能講話,最終沒有取到材料。警方在調查過程中也沒有找到文物被盜竊、搶劫線索。
山西省公安廳認為,主要原因是三晉文化研究會文物管理上混亂,責任不清,制度不嚴所致,“徐繼畬文物沒有明確保管人、責任人。文物外借沒有嚴格的審批制度,也沒有嚴格交接手續。”
山西省公安廳最終認為立案依據不足,不予立案。三晉文化研究會相關負責人答復南都記者,遺失的28件文物仍然沒有找到。
遺失文物中最容易讓人記住的是一道圣旨。它是1軸乾隆四十二年誥封徐繼畬曾祖父母圣旨,五色織錦上寫著金字誥文,對研究徐氏家族和清代典章有重要價值。這道圣旨自從徐進偉送到劉貫文家里后,再未要回,后來也沒有移交給山西省博物館,下落不明。
遺失文物中包括多幅反映徐繼畬家族的珍貴畫像。其中有徐繼畬遺像2軸,高約2米,是目前存世甚少的晚清名人彩色畫像。即使館藏宏富的美國國會圖書館也只保存著徐繼畬畫像的照片。
追討
如今,山西省博物館接收的徐繼畬文物沒有展出,而是放在該館的庫房。
“我們接手文物的時候是后半程。后來三晉文化研究會保管文物時好像有些問題。他們移交給博物館時我們才開始接觸這些文物。移交給博物館的東西保護得比較好。”山西省文物局博物館處副處長張慧國近日告訴南都記者。
山西省高級法院2001年的判決書提到,上訴人的利益受到了損害,提到上訴人徐進偉“可另擇途徑求得司法救濟”。
山西省高級法院也向山西省文物局發送了司法建議書,建議山西省文物局依國家法律、政策規定,給予徐進偉等四人合理、適當的經濟補償。在徐繼畬后人徐進偉看來,這是一個沒有執行的爛尾判決,糾紛至今沒有解決。
2001年,在審案過程中,山西省高級法院委托山西省文物局對徐繼畬文物進行了估價,對于三晉文化研究會移交給山西省博物館的部分,最終估價為7.908萬元。
徐繼畬后人徐進偉認為這個估價畸輕,根本不能反映這批文物資料的實際價值。他托人對徐繼畬文物進行了估價,達7.75億元。徐進偉如今要求得到4000萬元補償。
對此,山西省文物局博物館處副處長張慧國告訴南都記者,“是三晉文化研究會給我們文物的,正式給補償,也只能給到三晉文化研究會。”
編者注:徐繼畬(1795.12.4—1873.3.30)晚清名臣、學者,《紐約時報》稱其為東方伽利略。字松龕,又字健男,別號牧田,書齋名退密齋,山西代州五臺縣人。道光六年進士,歷任廣西、福建巡撫、閩浙總督、總理衙門大臣、首任總管同文館事務大臣。徐繼畬是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偉大先驅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文學、歷史、書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著有《瀛寰志略》、《古詩源評注》、《退密齋時文》,《退密齋時文補編》等。
編輯:曾珂
關鍵詞:捐文物換城市戶口 晚清名臣徐繼畬 晚清名臣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