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5全國兩會>兩會評論 兩會評論
別捂著烏紗帽做官
“曝光為官不為,治理懶政怠政”,是今年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個亮點。歷屆政府工作報告中,2015年首次納入了治理庸官的內容。
毋庸諱言,“為官不為”并非今日有之。為此拍過桌子的總理除了李克強,還有前任的朱镕基、溫家寶。問題是當下的“為官不為”現象,與近兩年中央強力反腐、反“四風”的背景有關,是一些官員對從嚴治吏的一種抵觸。是一些官員“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八項規定”出臺后,一些官員認為“為官不易”,覺得“官不聊生”,于是禮不收了,飯不吃了,但該做的事也不做了。由此導致政令不暢通,導致改革的效率、政府公信力受到嚴重影響。在一些地方和部門,公務員群體精神渙散,“為官不為”已經形成蔓延之勢。如果任由其發展下去,可能會導致我們整個國家治理能力退化,甚至因此形成危險的“政治堰塞湖”。其實,為官“不作為”和“亂作為”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就本質而言,都是腐敗。無論于國還是于民,“不作為”的危害性絲毫不比“亂作為”小。
“為官不為”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架空頂層設計,這種在新常態下抬頭的官場陋習,也還直接導致群眾利益嚴重受損,制造群眾和政府關系緊張。老百姓對一些基層官員拿著俸祿不干事可謂深惡痛絕。近一兩年來,先后有老百姓制作“錦旗”送給個別地方政府和部門等,“錦旗”上無一例外有四個大字——不作為獎。
誠然,“為官不為”也還有其它客觀或主觀的原因,但無論如何,要根除這種權力與責任嚴重脫節的現象,筆者以為,最起碼,也是最現實的,就是要完善公務員的選拔任用和政績考核機制。“為官不為”之所以形成現象,甚至是積習,是因為官員們都知道,只要不出事,烏紗帽就不會丟——哪怕占著茅坑不拉屎。長期以來,在一些政府部門里,習慣性地生存著這樣一群混日子,尸位素餐的官員。他們信奉只要不犯錯,跟對了人,巴結著上司就可以穩坐釣魚臺,乃至步步升遷。有沒有作為,與烏紗帽無關!
有道是改革“等不起”,發展“混不得”。2015年,注定要對權力的“不作為”開刀,并以此打造一個有活力,能夠高效率和創造性地執行中央各種改革戰略的政治結構。李克強總理給出的“藥方”是:公開曝光、堅決追責,還要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值得借鑒的是,遼寧省紀委和組織部在去年11月出臺了一個《黨政領導干部不作為不擔當問責辦法(試行)》,這個辦法界定了15種“為官不為”的情形,官員一旦被問責,將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調離崗位、引咎辭職、責令辭職、免職、降職等處分。
強化官員問責機制,鏟除滋生“為官不為”的土壤,淘汰不作為的官員,激勵官員們有所作為,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政治生態環境,要求權力群體守土有責,這應該是一種基本的現代政治倫理。
重在執行,已經成為中國改革的硬道理。再說,捂著烏紗帽做官,對得起納稅人嗎?(作者系廣州市政協委員)
編輯:付鵬
關鍵詞:政協 兩會 委員 別捂著烏紗帽做官 為官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