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5全國兩會>本網特稿 本網特稿
朱玉華委員:讓艱苦邊遠民族地區職工增添“獲得感”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4日訊(記者 范文杰 王彤 吳文彪)在寧全國政協委員朱玉華針對寧夏實際,在全國兩會上建言調整地區類標準,讓艱苦邊遠民族地區職工增添“獲得感”。
朱玉華委員坦言, 1956年國家首次工資制度改革時,考慮到了全國地區艱苦邊遠程度等因素,建立了11類工資制,寧夏、青海和新疆三省區全部進入11類區。2006年工資制度改革時,國家在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制度時,將寧夏部分市、縣(區)調入艱苦邊遠地區一類區或三類區。而2010年在調整部分省區艱苦邊遠地區類區和標準時,國家對寧夏所有類區未做調整,直接影響職工收入水平。
朱玉華委員說,從寧夏的區情來看,自然條件惡劣、環境艱苦、經濟落后、社會發展程度低。全境海拔在1300—2900米之間,三面環沙,植被覆蓋率僅為10%,南部屬黃土高原和荒漠化草原,以丘陵、山地為主,其中大部分地區被聯合國列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全境年平均降水量僅為289毫米,而蒸發量高達1670毫米,是全國降水量最少的省區,也處于碘缺乏癥和高氟水病多發地區。朱玉華委員反映,寧夏是回族聚居區,也是典型的移民地區,特別是銀川市,有80%的居民是全國各地的支寧人員。他們為邊遠民族地區建設作出了奉獻,應在國家的幫助下改善發展環境,提高生活水平,逐步縮小與東部地區以及鄰近省區的收入差距。分配政策導向上產生“人才引不來、引來留不住”的現象,將有礙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朱玉華委員表示,根據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制度的合理調節原則,建議國家在劃分寧夏艱苦邊遠類區時應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地區、地方病高發區的因素,以利于鞏固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編輯:薛鑫
關鍵詞:邊遠民族地區職工 首次工資制度改革 寧夏 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