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5全國兩會>本網特稿 本網特稿
城市也得有“文化”
董恒宇委員呼吁守護文明遺存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7日訊(記者 王碩)“我們在意大利觀看羅馬城,其魅力蘊涵在古羅馬城的廢墟中——譬如‘斗獸場’,假設把這些廢墟徹底清除干凈,重建一座新的羅馬城,就不會有人前來觀瞻了。因為這些廢墟鐫刻著這一城市的歷史記憶,流傳著千年的真實動人的故事。所以保護和傳承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色彩應該是我們城市化的起碼選擇。”在7日民盟界別聯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董恒宇的發言讓委員們頻頻點頭。
在董恒宇看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當我們城市高樓拔地起,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卻也陷入了“特色危機”。“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自己的本色和個性,也就是‘千城一面’。”
董恒宇認為,很多文化其實是物質性的。“比如一座老電影院、老戲院、老火車站,這些‘泛文物’承載著幾代人的精神情感和鄉愁。”
“很多城市的老工廠都快撤除干凈了,我們以后如何給子孫講述工業文明這段故事呢?”董恒宇覺得很遺憾。
事實上,這些看似破敗,與高樓大廈格格不入的東西只要科學保護就能煥發出新的青春。
“北京的798藝術園,就是利用50年代建的老工廠的舊房子稍作裝修和修飾,變為了富有特色的藝術展示和創意空間;還有上海浦發銀行所在的樓,雖然現在看上去不高不大,但古色古香,散發出百年歷史的沉淀,已成為金融博物館。這些地方都應該成為我們城市規劃建設的示范和模式之一。”
董恒宇認為,在“十三五”期間,應該擴大文物保護規劃的范圍,建立“大文物”或“泛文物”的概念。“不僅僅是每一個城市和鄉村,而且在各個省份的每一個產業、每一個行業恐怕也都應有這方面的考慮。”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 “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文化發展成果”,要 “重視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董恒宇認為,保護這些文明的場景與此非常契合。
“我們的歷史不能割斷,我們的文脈要永續傳承下去。一方面我們對祖先和子孫要有一個交待;另一方面對活著的人的鄉愁有個寄托的載體,這才談得上‘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文化發展成果’。”
編輯:薛鑫
關鍵詞:古羅馬城的廢墟 工業文明 金融博物館 798藝術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