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5深圳兩會專題報道>要聞要聞

委員代表把脈新型“城市慢性病” 暴雨必澇何時休?

2015年05月29日 14:11 | 作者:董思 羅潔琳| 來源:深圳商報
分享到: 

政協委員蘇振聲在提案中指出,應盡快提升深圳防洪排澇工程標準,不再暴雨必澇。5月23日,深圳遭遇暴雨天氣,市區道路出現積水。CFP供圖

政協委員蘇振聲在提案中指出,應盡快提升深圳防洪排澇工程標準,不再暴雨必澇。

5月23日,深圳遭遇暴雨天氣,市區道路出現積水。CFP供圖

 

  “一座逢雨必澇的城市,一座還沿用老思路、低標準建設防洪排澇系統的城市,顯然與現代化、國際化都市相去甚遠”。政協大會昨天開幕,蘇振聲委員就向本報記者出示提案,提出盡快提升深圳全市防洪排澇工程標準,不再暴雨必澇。

  蘇委員說的正是前幾天的那場特大暴雨。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的,是一篇名為《深圳這次淹得好徹底》的文章。從曬出的圖片來看,深圳到處可以“看海”。“看海”的故事近幾年時常出現:去年5月11日,2008年以來最大的一場暴雨襲擊深圳,全市約150處道路積水,20處片區發生內澇,5000多輛公交車無法正常運營,約2000輛汽車被淹。

  如何全城不看海?暴雨必澇何時休?今年深圳兩會,不少委員代表都就此提出自己的建議。把脈這一新型“城市慢性病”,藥方有的針對規劃,有的針對標準,有的針對監管,既分析客觀難處,也呼吁“馬上就辦”。

  法國作家雨果曾說過,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蘇振聲委員為此特別提到,深圳人再三“看海”,的確有“難作為”的情況,但不能成為“不作為”的擋箭牌。

  先天易積水 后天有不足

  深圳為何容易出現內澇?這首先和自然因素有關。

  分析我市部分區域積水內澇原因,相關部門點出了三條:一是深圳雨水充沛,但時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接近2000毫米,其中85%的降水集中在4~9月,集中強降雨造成很大的排水壓力。二是深圳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河流短小,降雨期間河水暴漲暴落,上游山地的洪水迅速匯至中下游城區,河道水位抬升,沿岸排水困難,也容易導致內澇。三是我市的沿海地區特別是西部片區地勢低洼,易受海潮頂托,城市積水難以自排。

  先天易積水,但后天不足因素同樣明顯。蘇振聲在提案中直言,深圳既有的地下排水管網密度不夠密、“后天保養”不夠勤、標準不夠高而且原特區內外的建設標準還不一。市人大代表楊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管網結構不合理是一筆歷史欠賬,這筆欠賬不補上,排水隱患很難消除。

  市水務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坦陳,在深圳這座城市的快速發展過程中,整體排水管網建設的確存在著滯后問題,甚至部分片區沒有雨水管網。如寶安西部片區,截至2014年,大部分街道規劃管網建設率低于40%,石巖街道甚至僅為17%。泵站建設存在滯后問題,目前還有占抽排能力52%的項目處在前期,有12座規劃泵站處于待建狀態。除此之外,部分老舊城區、城中村排水管網“后天保養”不夠,導致部分排水設施老化和管道淤堵,逐漸喪失排水功能。經2014年初步核查數據,僅福田區就有57個城中村、舊工業區、舊居住區的自建排水設施尚未納入管養范圍。

  規劃要科學 標準要提高

  “我們不能再停留在用歷史數據來推測今天氣候狀況的老思路,也不能依賴強化極端天氣應急預案來應對。”蘇振聲表示,需要全面提升城市的各種防洪排澇工程標準,不僅要參考國際先進城市的標準,更要結合深圳氣候變化的實際,制定更高要求、更具前瞻性的防御標準。

  和國內其他城市相比,深圳的防洪標準并不低。市三防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原特區內的防洪標準基本達到100年一遇,局部地區超過100年一遇;原特區外防洪標準普遍偏低,大部分區域不足50年一遇。從多年防汛實踐看,目前原特區內普遍只可抵御70毫米/小時、100~120毫米/3小時的雨量,原特區外普遍只可抵御50毫米/小時、80~100毫米/3小時的雨量。以去年5月11日為例,不難發現這一標準的脆弱性:當天從6時開始截至21時,全市降水量223.6毫米,最大累計降水量在龍華站為445.6毫米。

  和國內其他城市一樣,深圳也受到標準起點的制約。據介紹,深圳建市初期采用的是蘇聯的城市建設理念,由于蘇聯降雨較少,排水管道標準較低。蘇振聲建議,在城市建設尤其是原特區外的新城區建設中,要扭轉觀念,改變傳統城市建設那種硬化路面的模式,試點建設“海綿”城市城區,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減少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

  深圳市水務局高級工程師陳筱云曾表示,在城市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原有的魚塘、稻田和湖泊幾乎消失,城區水面率大幅降低,使城市滯蓄雨洪的能力急劇減弱;城市的小區、街道、路面,還有建筑物的屋面,都是不透水面積。本次兩會上,政協委員黃偉文就認為深圳要從規劃理念轉變著手,應該恢復自然水系,“不要占領那么多地面,不要切斷水系、河流”。

  體現國際化 細節見真章

  談及暴雨必澇,張學虎委員提出要從細節入手。他表示,深圳作為一個外界所稱的“國際化城市”,它的內涵不應該僅僅是讓人一眼就能看到的霓虹燈、摩天大樓等這些“面子”工程,而更應該注重的是道路標識、公共交通等這些給市民生活帶來方便快捷的細節問題。細節才是反映一個城市國際化程度的標志。

  蘇振聲提出,德國人設計的地鐵入口,都必須先上3個臺階才能轉入下臺階。表面上看,這是給乘客增加了麻煩和不方便,但每逢大暴雨的時候,卻能有效地防止地面積水灌入地鐵口。

  楊勤代表則建議排蓄結合,設計建設大型地下蓄水池,因為地下排水管道即便在未堵塞情況下,也不足以應對緊急情況下的排水。這些蓄水池在非雨季可以用作停車場,雨季蓄水可以補充地下水。與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就采用了類似辦法,一些大型公共設施下方往往就是一個蓄水池。

  知名網友“大山貓”則提出深圳應借鑒東京的“首都圈外郭放水路”。1992年,東京北郊琦玉縣境內開始建設這個巨型分洪工程,在地下50米處挖出一條全長6.4公里、直徑10.6米的巨型隧道。一旦發生暴雨,降水通過隧道直排入東京灣。

  監管不到位 人為來添堵

  “管網中清理出好大的水泥塊,下雨怎能不堵。”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表示,施工泥漿偷倒亂排進市政雨污管網的現象日益嚴重,那些混凝土漿液能使排水管道完全喪失排洪功能乃至報廢。這些人為因素,帶來了全市澇點數量的此消彼長。深圳水務集團今年的統計數據則顯示,福崗路段、益田路段、香梅紅荔路口、深南紅嶺交界處、深南紅嶺路口以東等路段和片區的積水情況都比以往暴雨時較嚴重,就和泥漿偷排有很大關系。

  楊勤表示,深圳目前仍處于大建設大開發階段,城市道路的施工開挖對地下管網形成巨大的反復破壞,甚至出現斷頭管。而且,城市管理中存在“無人管”的現象。泥頭車在路邊亂排亂倒泥漿,環衛工人普遍將清掃垃圾隨意倒入下水道,這些因素都堵塞了排水管道。

  政協委員居學成也表示, 一個城市的地下管網結構非常復雜,這就需要道路施工前各部門單位做好協調,但目前往往忽略了這個環節。

  “要想真正解決這些問題,關鍵還是要看政府部門想不想管。如果想管,就不是什么大難題。”政協委員張學虎進一步表示,清潔道路作業不當,亂排亂倒泥漿,這里根本不存在“無法可依”。

編輯:薛鑫

關鍵詞:深圳市政協委員 “城市慢性病” 逢雨必澇的城市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精油按摩一区二区 | 最新先锋资源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激情综合在线观看 |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网址 |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 中文有码视频在线播放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