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專題專題
委員獻策京津冀地區霧霾治理
全國政協委員榮建勛: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需協同作戰
當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環境形勢十分嚴峻,區域單位面積污染物排放強度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大氣污染的區域化特征明顯。大氣污染防治,必須集中區域內各城市力量,單打獨斗難以產生有效作用。
(一)亟待建立完備的區域聯防聯控機制。解決區域大氣污染問題,一地無法獨善其身,必須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周邊省市互相聯手,合理統籌環境資源,嚴格落實治污責任,統一協調各部門職責,建立有效監督機制,形成強大治污合力,以期從根本上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整體較差的局面。由于北京、天津、河北屬同一氣候帶,大氣污染表現出明顯的區域協同特征,建立健全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對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治理大氣污染至關重要。
(二)亟待實施統一的治污調控規劃。區域性復合型大氣環境問題給現行環境管理模式帶來了巨大挑戰,僅從行政區劃的角度考慮單個城市大氣污染防治的管理模式已經難以解決大氣污染問題,需要在規劃、標準、法規、評估、科研和治理技術推廣使用等多個方面實現統一、同步和共享。比如,區域內一個城市提高車輛標準,若周邊城市未同步實施,仍然難以有效實現控制預期。一個城市如將重污染企業未經改造提升而搬遷至周邊地區,只要未離開該區域范圍,也同樣難以避免對區域重污染天氣的影響。
(三)亟待探索完善的區域預警應急體系。按照國家要求,各地均組織編制實施了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明確了預警級別和應急響應措施等內容。從區域層面看,目前各地在重污染天氣各自為政實施應急響應,尚未有應急聯動機制保障區域聯合采取行動。同時,區域間培訓交流學習、跨區域聯合應急演練欠缺,在面對污染跨區域復雜局面時,不能迅速整合形成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的統一力量。
(四)亟待開展區域性的科學基礎性研究。解決區域性大氣復合污染問題,科技支撐是根本。各省市對于轄區污染機理研究較多、重復較多,對于區域污染成因、危害及控制等方面的基礎性研究尚顯不足,導致區域聯防聯控機制根基尚淺,現有研究成果未實現區域共享,且仍不足以全面支撐區域大氣污染控制特別是聯防聯控的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胡萬寧:加快燕山采礦跡地生態恢復工作進程
據報道,近年來礦山開采造成的廢礦排放已達到天文數字,僅河北省的承德、唐山、張家口三市的存積量就達到43億噸。燕山的礦產資源開采嚴重污染了京津冀地區的環境,破壞了該地區的生態平衡,縱覽燕山山脈,巨大的廢礦庫隨處可見,礦山廢棄物中的化學殘留物通過雨水流入河流、滲入地下,嚴重污染、破壞了地下生態環境,而大量廢礦產生的微小顆粒則形成了揚塵漂浮物,漂浮物隨空氣移動,對京津冀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有時甚至直接威脅到人畜的生存安全。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以及監管不力,導致礦產開發者環境意識薄弱,尤其是眾多鄉鎮企業和個體采礦廠,為了追求利潤,對礦產資源進行掠奪性、破壞性開發,尾礦肆意堆積,不惜破壞環境;(二)資金得不到有效落實導致采礦跡地生態恢復工作缺乏物質保障;(三)缺乏科技創新導致已完成的生態恢復工程穩定性不佳;(四)京津冀雖然山水相依,但燕山采礦跡地生態恢復問題未引起三地相關部門的共同關注,與燕山在環首都建設中的生態區位不匹配,整治效果不理想。
為此建議:一、健全法規,強化監管。國家要建立健全采礦跡地(采場、尾礦庫、排土場)生態恢復建設的法律、法規,出臺相關實施細則,重視采礦跡地的生態建設和生態恢復工作。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態監管機制,認真組織開展環保專項執法檢查,加大查處力度,依法糾正和查處采礦權人開采活動中的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應移交司法部門,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切實保障燕山采礦跡地生態恢復工作。二、因地制宜,聯合整治。燕山采礦跡地生態環境治理已經超出了某一個行政區的治理范圍,必須因地制宜,將燕山采礦跡地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納入大首都地區發展規劃,成立京津冀燕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機構,京津冀在政策規劃、項目財政、環境生態、技術資金、市場運作等方面三地聯動,出臺一攬子適宜的政策措施,破解“先破壞,后治理”的傳統礦業發展模式,力促燕山采礦跡地生態恢復工作進程。
編輯:楊雅婷
關鍵詞:京津 治理 區域 污染 大氣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