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12屆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十二屆全國政協第十五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十二屆全國政協第十五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全國政協“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水質保護”雙周協商座談會發言摘登
全國政協委員江澤慧:
在中線干渠兩岸建設生態涵養帶
為有效防控調水干渠沿線農業面源污染以及工業、生活廢污水點源污染的影響,確保一渠清水調北京,有必要像當年建設京九鐵路生態帶一樣,在南水北調中線干渠全程建設生態涵養帶。具體建議是:
一、 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盡快將南水北調中線干渠生態涵養帶工程列入“十三五”規劃。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與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共同研商,在生態比較脆弱地段的干渠兩岸各規劃出50米至100米的生態涵養帶,喬灌草花有機結合,形成生態防護林帶建設主體;在條件允許的地段,可考慮再建設100米之外至500米范圍內的生態過渡區或緩沖區,發展環境友好型的生態農業、混農林業和城鎮綠地,進一步把生態涵養帶打造成沿線的生態走廊、生態屏障和風景優美的生態景觀,確保干渠水質安全。通過制定統一規劃,按行政區域加快實施。
二、 建議在南水北調中線干渠生態涵養帶因地制宜建設生態調節濕地。建議由國家林業局牽頭,加強規劃和指導,在維護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的同時,按照自然河流水系和地形特點,因地制宜地興建人工濕地群,每100多公里應建設一處小型濕地,以最大限度起到涵養水源并凈化水質的作用。
三、 建議加強科技支撐工作。由于南水北調中線干渠跨度大、地域廣,自然條件復雜和沿線人類活動強度大,亟須加強設計、勘測、監測、科研工作。通過加強科技支撐,確保南水北調中線全線生態涵養帶建設的質量和功效,更好地發揮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全國政協委員葉冬松:
把中線工程建成清水走廊、生態走廊
河南省為恪守“一渠清水永續北送”的承諾,狠抓規劃的實施,狠抓點源污染綜合治理,狠抓面源污染治理,狠抓核心水源區扶持政策落實,狠抓對口協作工作落實。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十二五”規劃》落實不到位,二是水質監測機構不健全,三是生態補償力度不夠,四是庫區漁民生活困難。為此,我建議:
進一步落實有關規劃。一是落實國務院批復的《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出臺配套實施辦法,明確項目、經費,將規劃落到實處;二是將治理與生態建設、建立水質保護長效機制統籌規劃;三是按照國務院批復的《中原經濟區規劃》要求,盡快建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引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民脫貧致富。
進一步推進《“十二五”規劃》順利實施。建議盡快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規劃推進工作,明確目標任務,細化進度節點,加強督導和責任追究,確保直接影響水質安全的重點規劃項目順利完成。
進一步強化水質綜合管理。一是加快渠首環境保護中心建設,理順管理體制機制,建設水源區水質自動監測、預警和應急系統、應急隊伍和應急機制;二是加強綜合執法檢查。
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一是進一步加大水源區生態補償力度;二是設立核心水源區水質保護基金;三是盡快出臺庫區網箱養魚取締后對漁民的補償政策。
全國政協常委張桃林:
加強中線水源地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一、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農業面源污染現狀。主要表現為:養殖污染排放量大、占比高;農業化學投入品流失嚴重;農村生活源排放控制難度大。
二、 已開展的污染防治工作及存在的問題。已開展的工作包括: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深入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技術;積極開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大力實施農村清潔工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仍存在的問題有:資金投入不足;技術支撐較弱,缺乏支撐整個流域層面的系統性集成性技術;治理機制尚不健全。
三、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思路與對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應遵循以下原則:堅持城鄉環境保護相協同;堅持農業環境保護與農業發展相統籌;堅持預防與治理相結合;堅持體制機制與環保目標相順應。
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進一步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工作,完善監測體系,實現農業面源污染動態監測和預警的常態化和規范化。二是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建設,在典型流域和重點區域,積極應用農業源產排污系數測算、農業清潔生產集成配套技術、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技術示范等重大科研項目成果。三是突出抓好規?;笄菸廴痉乐喂ぷ?繼續出臺相關配套措施,規范和引導畜禽養殖場實施好污染防治工作。四是探索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實物補貼、價格減免等方式,引導農民采取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資料和清潔型農業生產技術。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生態 水源 保護 水質 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