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習近平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綜述:跨越太平洋 路在腳下
一條情誼綿長的人民友好之路
浩瀚太平洋,擋不住中美人民的交往和并進。
循昔日足跡,23日下午,習主席走進塔科馬市林肯中學。
城市變了模樣,但撲面而來的熱情,把思緒一下子拉回到20年前。“我們一個福建省代表團一路走來,偶然的機會來到這里,由此結下終身之緣。”
這次重訪,不僅是追憶,更蘊含深意。他想聽一聽美國民眾尤其年輕一代的心聲。
球場邊,為活力四射的橄欖球運動員鼓勁加油。課堂上,聽授課老師講述自己和中國的情緣。習主席建議說:“你可以架設一座橋梁,把中國和美國聯結在一起,把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聯結在一起。”
報告廳,迎著臺下無數雙明亮的眼睛,習主席借帶來的三份禮物,殷殷囑咐。
第一份禮物,書上的中國。習主席帶來一批關于中國的書籍。“讀書時代是人生的一個黃金期,青春豈能常少年!”他和孩子們分享了年少時的經歷:“我曾經停下學來去當農民。即便那個時候,在山上放羊也要拿一本書,因為知識就是力量。”
第二份禮物,腳下的中國。“歡迎大家到中國,體驗和感知中國,全面深刻地了解中國,也希望你們熱愛中國。我愿邀請林肯中學100名學生明年到中國去做客。”
第三份禮物,乒乓球球桌、球具。“小球帶動大球轉,中美重新交往的大門由小球撞開了。希望兩國青少年通過傳承‘乒乓外交’精神,繼續為中美關系的大廈添磚加瓦。”
掌聲如潮水般一次次奔涌。史蒂克蘭德市長激動不已:“正是您和無數中美人民個人的故事,才使我們走在一起。”
今天,無數人的故事,架設起跨越太平洋的橋梁。中美間每17分鐘就有一個航班起降,每天上萬人穿梭來往。
22日晚,西雅圖盛大歡迎宴會,各州友好人士紛至沓來。演講時,習主席說:“在漢字中,‘人’字就是一個相互支撐的形狀。中美友好,根基在民眾,希望在青年。”
中美地方交往生機盎然,習主席有著切身感受。
30年前,他借住馬斯卡廷市百姓家中,結下一段友情。3年前,他冒著雨雪重回那里,同老朋友重逢。
在白宮歡迎儀式致辭中,習主席回憶起老朋友們樸素的一句“友誼是一件大事”,感染了現場:“我真切感受到了中美兩國人民心靈相通的真摯感情,這讓我對中美關系的未來抱有充分的信心。”
他在馬斯卡廷市獲贈的“金鑰匙”也仿佛真的起了作用。“中美地方交流合作的大門一經打開,就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再把它關上了,相反,這扇門只會越開越大。”今天,中美之間已有43對友好省州,200對友好城市。
習主席出席了正在西雅圖召開的中美省州長論壇。深知地方合作對發展國家關系有著重要作用,他向與會的中美省州長提出三點建議:“要有效利用中美兩國經濟巨大體量帶來的機遇,要共同分享中美兩國改革發展的政策利好,要努力發掘中美地方優勢互補的潛能。”
故事在延續。
歡迎儀式檢閱途中,習主席路過一群觀禮孩子。他們紛紛伸出小手要同“習爺爺”握手。一個女孩不知給“習爺爺”說了什么悄悄話,歡呼雀躍。
華盛頓育英學校孩子們眼中,中國遙遠又親切。他們應彭麗媛和米歇爾邀請,走進美國國家動物園。大熊貓憨態可掬,融化了孩子們的心,也讓彭麗媛感嘆:“我能感覺到孩子們對大熊貓的喜愛、對中國的向往。友誼的種子發芽了。”
訪問成果清單里,“十萬強”計劃延伸至美國中小學,“2020年爭取100萬美國學生學中文”……中美交流的春風吹綠了滿山坡的小樹。
一條蹄疾步穩的民族復興之路
放在歷史長鏡頭下審視,一系列大事件,恰逢都在這個金秋9月。歷史的耦合,蘊含深意——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聯合國成立70周年;新中國參與締造的新的國際秩序,風雨歷程70年。
一次特殊時空節點上的歷史性訪問。世界希望傾聽中國,中國希望告訴世界。
面對國際社會紛繁的雜音噪音,習主席在西雅圖演講時用6句話來說明中國的政策取向、發展走向:“中國經濟將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中國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中國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中國繼續推進反腐敗斗爭,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中美關系早已超越雙邊范疇。訪問美國,也是站在面向全球的舞臺,告訴世界,中國在走一條怎樣的民族復興之路。
一條開放的路。
“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習主席打了一個比喻:“就像阿里巴巴芝麻開門一樣,開開了就關不上了。”
向世界發出這一堅定聲音,源自他對中國發展內在邏輯的深刻把握,也源自梁家河小村子里的7年時光。
十幾歲時到梁家河插隊當農民,“那時候,我和鄉親們都住在土窯里、睡在土炕上,鄉親們生活十分貧困,經常是幾個月吃不到一塊肉。我了解鄉親們最需要什么!”
今年春節,他回到這個小村子,巨大變化讓他欣喜: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
沒有改革就不會有動力,沒有開放就不會有進步。他把融匯開放理念的“一帶一路”帶到了大洋彼岸:“‘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的,我們歡迎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參與到合作中來。”
一條合作的路。
“合作”漸成高頻詞。習主席說,中美兩國合作好了,可以成為世界穩定的壓艙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奧巴馬總統強調說,美中兩國齊心協力,將使世界更加安全、繁榮。
此行一大亮點,是將分歧轉化為合作。
比如,網絡安全問題。西方時常借此影射、攻擊中國。而此行,中美元首達成共識,中美在網絡安全領域有共同利益,應該打造成合作的增長點,而非爆發沖突的摩擦點。
比如,反腐追逃問題。中美反腐敗和執法部門間合作邁出一大步。習主席態度堅決,反腐沒有什么權力斗爭,沒有什么“紙牌屋”;要讓腐敗分子在海外永無“避罪天堂”。
一條責任之路。
做負責任的大國,起建設性的作用——中國步履堅實。
訪間,習主席有兩句話,正是中國責任觀的生動寫照。
“中國經濟早已同世界經濟深度融合,是世界經濟的貢獻者。中國經濟的影響力有全球效應,我們應該有全球責任。”
“當今世界,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只有世界好,中國才能好。在推動世界經濟復蘇、政治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應對各種全球性問題和挑戰等方面,中國都沒有缺席。”
隨著中國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到國際體系建設中,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質疑聲也隨之而起:中國會不會挑戰威脅現行國際秩序?
習主席清晰闡述了他對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深入思考:“全球治理體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個國家獨自掌握。中國沒有這種想法,也不會這樣做。中國是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這種改革并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創新完善。”
風物長宜放眼量。從“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到“跨越太平洋的合作”;從莊園會晤,到瀛臺夜話,再到白宮秋敘……下一次,中美元首又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期盼?
路在腳下,希望在不遠方。(完)(人民日報記者杜尚澤 溫憲)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習近平訪美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