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藝術品收藏市場亂象:一些專家給錢什么都敢鑒定
藏品合法性與真偽難以確認是私營博物館硬傷
幾乎每一個搞收藏的人內心都有一個博物館夢:把自己一生心愛之物妥善安置。同時,將藏品收入博物館亦是對其品質保證的最佳背書方式之一。關于我國博物館登記管理最早的法律法規是1993年北京市政府發布的《北京市博物館登記暫行辦法》,其中規定了私營博物館的登記,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就是該辦法出臺后最早登記的博物館之一。1997年國家文物局出臺《民辦博物館暫行條例》,對民辦博物館的管理和扶持進行了相應規范。2005年,文化部又審議通過《博物館管理辦法》。近20年來,大大小小的特色鮮明的民間博物館在有些城市已經可以與國有博物館平分秋色。
然而,近年來,媒體不斷曝光的山寨博物館屢屢讓人瞠目結舌,廣州某地一個博物館據說收藏有十萬件以上珍品寶藏,身價幾百億人民幣;以元青花為例,有的博物館內光各種紋飾的“元青花大盤”“元青花梅瓶”差不多有幾百件,遠遠超過國際上目前普遍認為存世元青花約三百件這一數量。張星忠說,“元朝沒有哪座柴窯能燒出這么大直徑的盤子,這就好比讓元朝生產原子彈一樣可笑”。
“藏品來源合法性與藏品真偽無法確認始終是民間博物館的兩個不可回避的硬傷。”有業內專家表示,一些民間博物館贗品泛濫,甚至有些博物館整個難見一件真品。究其原因,除了收藏者本人的鑒賞水平之外,國家文物管理部門制定機構或組織力量并未對民間所涉博物館收藏的藏品進行嚴格的鑒定和評級,在《博物館管理辦法》第九條至第十一條的規定中,僅對陳列、藏品管理等做了規定,對設立博物館最重要的藏品真偽鑒定和評級沒有嚴格強調,也沒有作為核心內容來對待。
浙師大陶藝館也因“設立博物館必須進行文物鑒定”的爭議被置于風口浪尖。對于這一點,李舒弟及其律師錢衛清表示,在浙師大籌建陶藝館之初對法律和“鑒定難”的現實作了考量,最后決定以“藝術館”而非“博物館”的形式進行展覽,既是對法律的遵循,也是對文物鑒定在學術上沒有標準規范、在司法上也無法作出鑒定結論的現實困境的對策。浙師大依托本校物理學系等部門的科技鑒定手段,以及本校藝術院系、浙江文物機構專家和其他社會資源的支持,對展品進行把關,“靠自己不靠別人”被李舒弟稱為是“浙江人說干就干的創新做法”。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藝術品收藏市場亂象 拍賣不保真 國寶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