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從兩高報告看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攻堅之年
去年7月起,檢察機關在13個省區市開展提起公益訴訟試點,對325起案件啟動訴前程序,督促相關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相關行政機關已履行職責或糾正違法224件。山東、江蘇、廣東等地檢察機關已提起公益訴訟12件。
“不少環境污染事件發生、惡化的背后,是一些行政機關沒有積極作為,甚至不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莫小莎說,“探索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可以有效促進行政機關主動依法履職,為營造綠水青山提供支持。”
司改攻堅有無效果,關鍵的衡量尺度還是司法公信力。
“去年一年的司法體制改革中,很多舉措是在向司法工作中存在的效率低、不規范問題開刀。”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馬永勝說,“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
“地方保護主義”令人深惡痛絕。據了解,跨行政區劃法院和檢察院試點展開后,北京四中院、上海三中院兩個跨行政區劃法院審結案件2961件。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四分院共受理新增管轄案件105件,其中審查起訴案件28件39人,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三分院辦理了案值近7000萬元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重大刑事案件等一批典型案件。
引人注意的是,最高法工作報告顯示,在北京四中院,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出庭率達到100%。上海三中院建立庭前釋明等制度,杜絕非法干預,案件審結后服判息訴率達到100%。
“設置跨行政區劃法院,是保證法官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的重要舉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民法室主任孫憲忠說,“不管是對司法制度還是對整個法官職業,都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利好。”
編輯:秦云
關鍵詞:司法改革 攻堅之年 獲得感 公信力 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