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新常態下,以創新引領經濟發展
2016年兩會,事關中國未來五年發展的“十三五”規劃出臺。“十三五”規劃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規劃,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新常態”是十三五時期的重要背景特征
“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處于有別于以往的新常態。“新常態”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表現在四方面:一是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二是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轉向質量效率型;三是經濟結構調整主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優化增量并舉;四是發展動力從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實現這些變化,中國需要經歷巨大的挑戰。
中國2015年GDP總量達到67.67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5%,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達到25%。在總量大、基數高的前提下,當前中國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相當于5年前增長1.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中國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世界經濟黃金增長期結束,危機導致全球需求縮減,中國出口快速發展期告一段落;國內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產能過剩等結構性問題凸顯,經濟增長處于新舊動力切換期。基于此,GDP增速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速并不現實,客觀規律決定經濟增速又高速相中高速回落。新常態是一種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必然出現的一種狀態。“十三五”規劃必須因事而謀、因勢而進。規劃指標提出“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長保持在6.5%以上”,正是基于新常態的考慮,即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同時兼顧新時期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等需要。
編輯:秦云
關鍵詞:創新 十三五 新常態 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