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推進供給側改革 打造發展升級版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宏觀調控指導思想上的新思維。需求和供給是一對“相反相成”的概念,政府調控的職能在于實現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動態平衡。我們所熟悉的需求側管理,通常通過抽緊或放松銀根,對總需求進行抑制或刺激,實施“反周期”操作。供給側管理則不同,它具有明顯的區別對待、突出重點、定向調控等結構性特征,操作難度也大得多。
首先,從經濟學基礎理論創新的視角看,供給側對需求側的響應機制及其特征,是劃分經濟發展不同階段或不同時代的決定性因素。人類社會從自然原始狀態,一路走過以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為標志的文明提升過程,其中關鍵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創新,都發生在供給側。在全球化時代,供給側以美國蘋果公司產品為代表的產出創新,可以在中國釋放出巨大的消費需求;出于對國內供給不足的響應,中國游客會到日本去“爆買”馬桶蓋。我們以往密切關注的需求側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凈出口,其實已衍生出“結構化”的邏輯,只有將這種結構化邏輯傳導、轉移到供給側,才形成對整個經濟增長動力體系的完整認知和把握——在現實世界,完全的市場競爭并不能解決結構優化問題,引導結構優化的“政策供給”和激發潛力釋放的“制度供給”必不可少。
編輯:秦云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供給約束 制度供給 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