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播撒希望的種子——供給側改革激發農業新活力

2016年04月19日 17:40 | 作者:劉羊旸、王建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基于當前玉米出現階段性供大于求,特別是東北地區庫存壓力較大,市場價格下降等原因,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對玉米結構進行調整:鞏固提升玉米優勢區產能,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

與此同時,我國將大豆生產發展的定位確定為滿足國內食用大豆的需求,構建用地養地結合的耕作制度。調整優化布局,把非優勢區的玉米種植面積調減下來改種大豆,推行玉米和大豆輪作;并將提高單產、品質、效益作為重點。

目前來看,市場信號的引導作用和政策扶持的預期效應已經開始顯現,今年玉米結構調整已呈良好勢頭。據各地反映和農業部農情調度,今年玉米主產省的玉米種植意向呈減少趨勢,是近13年以來玉米面積首次減少。

一二三產融合互動: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在黑龍江省綏化市永興村,大成福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大成福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大成福煙葉生產合作社、永安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四個合作組織,成了“黏合劑”,把小村688戶農戶抱成一個團,大成福農工商貿易有限公司則把小村的農特產品送向全國。

目前大成福已在福州和廈門成立2個分公司,銷售范圍從本村農特產品擴大到玉米油、豆粉等全市農特產品和知名品牌,今年公司銷售額可達1億元。

“這種四個合作社加一個公司的模式,使得農戶種啥不再傷腦筋,成長為一產向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農業典型。”綏化市農委主任門貴昌說。

專家表示,要充分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作用。規模經營產出比高、抗風險能力強。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怎么降成本,如何發展規模經營,怎樣延長產業鏈,各地正在不斷探索,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到產業融合發展的隊伍中,并已邁出積極步伐。

記者在河南、山東、黑龍江、湖北、江西等地糧食主產區調研發現,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逐步發展壯大;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規模化服務越發受到青睞。(完)

編輯:鞏盼東

01 02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激發農業新活力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人成免费视频69国产 |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综合一区 | 天天在线欧美精品免费看 |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在线 |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午夜福利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