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就長江經濟帶發展有關問題答記者問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近日正式印發。記者就長江經濟帶發展有關問題采訪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
【問題1】請問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時代背景和戰略意義是什么?
答: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科學謀劃中國經濟新棋局,作出的既利當前又惠長遠的重大決策部署,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調研時指出,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發揮內河航運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強調長江通道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最重要的東西軸線,在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建設長江經濟帶要堅持一盤棋思想,理順體制機制,加強統籌協調,更好發揮長江黃金水道作用,為全國統籌發展提供新的支撐。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全面深刻闡述了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推進思路和重點任務。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又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涉及長江的一切經濟活動都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共同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成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讓長江經濟帶這條“巨龍”舞得更好,關乎當前和長遠發展的全局,要結合規劃綱要制定,依靠改革創新,實現重點突破,保護好生態環境,將生態工程建設與航道建設、產業轉移銜接起來,打造綠色生態廊道,下決心解決長江航運瓶頸問題,充分利用黃金水道航運能力,構筑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帶動中上游腹地發展,引導產業由東向西梯度轉移,形成新的區域增長極,為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張高麗副總理多次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會議、專題會議,扎實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各項工作。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生態地位重要、綜合實力較強、發展潛力巨大。目前,長江經濟帶發展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生態環境狀況形勢嚴峻、長江水道存在瓶頸制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區域合作機制尚不健全等。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有利于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真正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廣闊腹地蘊含的巨大內需潛力,促進經濟增長空間從沿海向沿江內陸拓展,形成上中下游優勢互補、協作互動格局,縮小東中西部發展差距;有利于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場壁壘,推動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統一融合,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有利于優化沿江產業結構和城鎮化布局,建設陸海雙向對外開放新走廊,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問題2】《規劃綱要》已經印發實施,請簡要說明一下編制過程和主要內容。
答:《規劃綱要》是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基本遵循。研究編制《規劃綱要》的過程,實際上是逐步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決策部署上來的過程,也是深入調研、反復論證、凝聚各方智慧和共識的過程。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2014年12月底,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和沿江11省市,啟動《規劃綱要》研究編制工作。在研究起草過程中,深入學習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深入開展實地調研和專題研究論證,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提出了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總體要求、定位布局、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經反復研究和修改完善,并先后多次征求有關部門和沿江11省市意見,形成《規劃綱要》稿。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和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研究《規劃綱要》并發表重要講話,進一步明確了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規劃綱要》,強調長江經濟帶發展要重點保護好生態環境,下決心解決航運瓶頸問題,推進產業有序轉移。張高麗副總理多次主持召開會議,討論完善《規劃綱要》稿。《規劃綱要》起草過程中始終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統領,把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首要位置,在保護生態的條件下推進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適應。《規劃綱要》從規劃背景、總體要求、大力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加快構建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努力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保障措施等方面描繪了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綱領性文件,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指導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的基本遵循,是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動形成長江經濟帶發展強大合力的行動指南。
【問題3】請問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什么?
答: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一項重大的國家戰略,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明確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思想是,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一盤棋思想,理順體制機制,加強統籌協調,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地區與地區、產業轉移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綜合效益,著力建設沿江綠色生態廊道,著力構建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著力優化沿江城鎮和產業布局,著力推動長江上中下游協調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努力形成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為全國統籌發展提供新的支撐。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遵循5條基本原則。一是江湖和諧、生態文明。建立健全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長江全流域生態修復,尊重自然規律及河流演變規律,協調處理好江河湖泊、上中下游、干流支流等關系,保護和改善流域生態服務功能。在保護生態的條件下推進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適應,走出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道路。二是改革引領、創新驅動。堅持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先行先試。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增強市場主體創新能力,促進創新資源綜合集成。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不搞“政策洼地”,不搞“拉郎配”。三是通道支撐、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以沿江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為支撐,推動各類要素跨區域有序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建立區域聯動合作機制,促進產業分工協作和有序轉移,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四是陸海統籌、雙向開放。深化向東開放,加快向西開放,統籌沿海內陸開放,擴大沿邊開放。更好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五是統籌規劃、整體聯動。著眼長遠發展,做好頂層設計,加強規劃引導,既要有“快思維”、也要有“慢思維”,既要做加法、也要做減法,統籌推進各地區各領域改革和發展。統籌好、引導好、發揮好沿江各地積極性,形成統分結合、整體聯動的工作機制。
戰略定位是科學有序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遵循。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地理三大階梯,資源、環境、交通、產業基礎等發展條件差異較大,地區間發展差距明顯。我們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依托長江黃金水道的獨特作用,發揮上中下游地區的比較優勢,用好海陸東西雙向開放的區位資源,統籌江河湖泊豐富多樣的生態要素,提出長江經濟帶的四大戰略定位: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引領全國轉型發展的創新驅動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目標是:到2020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河湖、濕地生態功能基本恢復,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到75%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43%,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長江黃金水道瓶頸制約有效疏暢、功能顯著提升,基本建成銜接高效、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創新驅動取得重大進展,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規模,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級的企業和產業集群,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顯著增強;基本形成陸海統籌、雙向開放,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度融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發展的統籌度和整體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基本建立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鎮化戰略格局,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協調統一、運行高效的長江流域管理體制全面建立,統一開放的現代市場體系基本建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基本形成引領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支撐帶。到2030年,水環境和水生態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功能顯著增強,水脈暢通、功能完備的長江全流域黃金水道全面建成,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全面建立,上中下游一體化發展格局全面形成,生態環境更加美好、經濟發展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示范引領和戰略支撐作用。
【問題4】長江經濟帶涉及省份多,區域面積大,上中下游間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請問長江經濟帶在空間布局上有何考慮?
答:空間布局是落實長江經濟帶功能定位及各項任務的載體,也是長江經濟帶規劃的重點,經反復研究論證,形成了“生態優先、流域互動、集約發展”的思路,提出了“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格局。
“一軸”是指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托,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鎮為節點,構建沿江綠色發展軸。突出生態環境保護,統籌推進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產業和城鎮布局優化、對內對外開放合作,引導人口經濟要素向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地區集聚,推動經濟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發展,實現上中下游協調發展。
“兩翼”是指發揮長江主軸線的輻射帶動作用,向南北兩側腹地延伸拓展,提升南北兩翼支撐力。南翼以滬瑞運輸通道為依托,北翼以滬蓉運輸通道為依托,促進交通互聯互通,加強長江重要支流保護,增強省會城市、重要節點城市人口和產業集聚能力,夯實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基礎。
“三極”是指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為主體,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三大增長極。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充分發揮上海國際大都市龍頭作用,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區國際化水平,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在科技進步、制度創新、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長江中游城市群。增強武漢、長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進三大城市組團之間的資源優勢互補、產業分工協作、城市互動合作,加強湖泊、濕地和耕地保護,提升城市群綜合競爭力和對外開放水平。成渝城市群。提升重慶、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和國際化水平,發揮雙引擎帶動和支撐作用,推進資源整合與一體發展,推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
“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不斷完善城市功能,發展優勢產業,建設特色城市,加強與中心城市的經濟聯系與互動,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領導小組辦公室 答記者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