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當代縣委書記的榜樣——追記貴州晴隆縣委書記姜仕坤
自然環(huán)境惡劣,基礎設施薄弱,思想觀念落后……貧困在這里就是一道總也未能破解的難題。
再難的事也要有人去干。
“晚干不如早干,要干就要干好”——寡言少語的姜仕坤上任后沒說一句豪言壯語,只是默默給自己定下這樣一條座右銘。
打破現(xiàn)狀要行動,夯實基礎要效率。
面對的問題千頭萬緒,姜仕坤決定從老百姓最關心的“水、電、路”破局。
推動西泌河水庫水電建設,用發(fā)電收入補貼城市用水,水費降了,自來水供應正常了;
大力推動城市電網(wǎng)改造,在沒有變電站的晴隆縣建了一座110千伏的變電站和220千伏的變電站,解決城區(qū)環(huán)網(wǎng)供電,一舉改變以前一處停電全城熄燈的狀況;
對通鄉(xiāng)公路進行硬化、修建安全防護欄,新修和改造數(shù)百公里通村公路、通組路和連戶路,許多以前只能靠步行進入的邊遠山村終于通了車……
在這些點點滴滴的變化背后,是一個似乎永遠不知疲倦的身影。
到省里爭取項目,到州里落實資金,施工現(xiàn)場一點點的勘驗圖紙,重點搬遷戶家里苦口婆心的做工作……
“解決自己的貧困問題不能等靠要,只能闖干拼!”認準了這條,姜仕坤以短跑的速度開始了自己在晴隆與貧困作戰(zhàn)的長跑。
在縣委、縣政府工作人員的記憶中,早上開會,姜仕坤經(jīng)常是啃著一個饅頭行色匆匆走進會場。晴隆最遠的鄉(xiāng)鎮(zhèn)距離縣城有100多公里山路,開車一個來回需要八個鐘頭。一天走兩個鄉(xiāng)鎮(zhèn),就要忙到后半夜才能回宿舍,早上想要多睡會兒就會連吃頓正經(jīng)早飯的時間都沒有。
從2010年當縣長到2014年做書記,姜仕坤的職位發(fā)生了變化,但沒變的是他永遠都停不下的腳步。
一次下鄉(xiāng)回來,疲憊的姜仕坤抬起自己的一條腿架在凳子上休息,周圍的同事們看到這一幕全都笑出了聲。原來他腳上皮鞋的鞋底已經(jīng)爛了個大洞,腳底板露出一大塊,而他自己卻渾然不知。
一個磨穿鞋底的縣委書記,沒人知道他總共下了多少次鄉(xiāng),爬了多少座山,只有他的司機朱黎家對照著里程表算過一筆賬:六年時間,行駛里程60萬公里,平均每天要在車上行進200公里,至于爬坡過坎、田間地頭走過的路更是無法計算。
“沒見過這么拼命的干部。”朱黎家說。
編輯:秦云
關鍵詞:當代縣委書記的榜樣 姜仕坤 貴州晴隆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