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調查顯示中國愿從事科學相關工作的學生比例偏低
讓科學“能力”超越科學“知識”
仔細分析2015年的PISA試題,不難發現,試題側重考查了學生閱讀材料、觀察和分析數據、提出證據、基于證據推理的能力,同時將對這些能力的要求整合在“溫室效應”這一情境當中,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同時,觀照社會現實、提升科學思維能力。
“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了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這種通過提出問題將科學素養的各要素整合于學生活動之中,并有計劃地予以實施的方式,值得我國中小學的科學課程廣泛借鑒。” 王祖浩分析。
對此,還有學者分析:比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思考問題的方式。但目前不少中小學的課程標準和教學方式,仍然較為重視知識的傳授。如何讓隱性的能力超越顯性的知識,成為教學過程的重要指向,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不過,也有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去年年底,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高景一號商業遙感衛星發射升空。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我國首顆中學生科普小衛星——“八一·少年行”衛星。“八一·少年行”衛星是我國首顆由航天專家指導、北京市八一學校40余名中學生全程參與研制并主導部分載荷設計工作的一顆低軌道科普衛星。
這顆科普小衛星的發射成功,是我國中小學生科學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現。當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校重視科學課程,通過社會實踐、組建興趣小組、多學科交叉教學等方式鼓勵學生開展深入的科學探知活動。
更加令人興奮的是,近幾年來,科學普及的環境也越來越好,不僅國家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而且已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致力于科學普及工作,《科學隊長》《科學FM》《繆斯夫人》《科學春秋》這樣的公共科普平臺應運而生,《最強大腦》《挑戰不可能》等節目也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的關注,這都為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提升整個社會的科學素養,注入了一股新鮮的力量。
編輯:梁霄
關鍵詞:中國 科學 工作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