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國產機器人低端魔咒:90%關鍵零部件靠進口
各地推動機器換人和自動化技術改造給工業機器人產業帶來了巨大市場。廣東省經信委有關負責人披露,未來3年廣東規模企業技術改造投入將達9000多億元。
廣東長盈精密公司董事長陳奇星告訴記者,一套進口工業機器人平均價格為35萬元,加上自動化解決方案和配套設備,則需45萬元甚至上百萬元。一個企業的改造升級就動輒需要數億元。
不少國際機器人企業已準備和中國企業合作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為即將到來的機器人需求大幅增長提前布局。一些國產機器人企業負責人說,如果國產企業不在核心技術上突破,很可能出現“中國的扶持政策,火了國外的企業”。
更讓人擔心的是,弱、小、散企業叢生,會不會讓新興的機器人產業在高歌猛進中快速跌入低端產能過剩的魔咒?“若僅憑同質化低端擴張,而不追求高端突破,國產機器人產業和應用的未來都可能遭遇困境。結果,只能是‘別人吃肉’,我們‘喝湯’。”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曲道奎說。
搶“風口”更要攻“關口”
機器人被認為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自然為各國所青睞。美國提出“制造業回歸”,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歐盟提出“新工業革命”,大力推進機器人、數字技術等新興產業;日本、韓國也將機器人列為未來戰略新興技術。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司長李東提醒,發展機器人產業,不是要追“風口”,而是要攻“關口”,選準產業的瓶頸進行突破。盡管機器人產業很熱,但地方在發展時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
如何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苗頭,推進機器人產業邁向中高端?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整合產業的創新資源,推動建立機器人創新中心,重點支持關鍵零部件質量及可靠性能的提升,同時開展機器人試點示范、推廣應用和人才培育。而防止無序擴張、規范行業發展,則將從加強規劃引領、提高準入門檻、制定行業標準等方面著手。
如何沖出“關口”?利迅達創始人霍錦添感觸最深的就是研發和人才的重要。目前公司團隊中70%是研發人員,此前人才主要依賴聘請行業內有經驗的工程師加盟,他希望今后能通過和高校聯合培訓的方式補充人才。
機器人產業是典型的“三高”——高技術、高人才、高投入。資金也是技術攻關的重要保障。以廣州數控為例,去年研發經費達1.5億元,超過企業銷售收入10%,連續10多年研發經費投入占銷售總收入比例5%以上。
企業投入的同時,財政資金發揮的“四兩撥千斤”作用也不可小覷。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對實施機器換人和智能裝備升級都給予財政資金補貼。雖然有利于降低企業升級的高成本,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步伐,但機器人行業企業認為,有限的財政資源應投向基礎性領域,建議政府推動有實力的企業和科研院所一起,選擇若干核心技術進行協同攻關,支持國產機器人企業在國內外進行商標注冊、專利申報,以及參與制定行業和產品標準,提高在機器人行業的話語權。
編輯:梁霄
關鍵詞:國產 機器人 低端 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