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面對“無現金社會”:移動支付老人跟不上咋辦?
手機支付=“無現金”?
在許多人享受手機支付便捷的同時,也有一些人特別是老年人,認為這個新鮮玩意兒很不方便
“手機付款?用現金不行嗎?”60歲的北京居民王霞在家收到一個到付快遞,需要支付18元。
“不好意思,阿姨,我們現在不收現金,得用微信或支付寶。”快遞員小侯拿著智能終端解釋道。
“可我不會用手機交錢呀,要不等晚上我女兒下班你再來一趟?”王霞感慨,現在社會發展太快了,幫孩子收個快遞都這么費勁。
在很多人享受手機支付便捷的同時,也有一些人特別是老年人,認為這個新鮮玩意兒真不方便。
“采用哪種方式支付,消費者擁有自由選擇權。電子支付可以廣泛存在,但不能消滅現金支付,強勢支付方式不能排擠其他支付方式。”中國政法大學金融創新與互聯網金融法制研究中心副秘書長趙鷂說。
王霞發現她家樓下的理發店、小區旁邊的菜攤、路口的早點車都擺上了二維碼,“我看別人用手機掃一掃就把錢交了,是挺好用。但我不會,對我來講,買幾塊錢的東西,就是用現金最方便。如果不能用現金,那得多麻煩?”
趙鷂認為,現階段我國網絡支付規模已居世界第一,小額零售支付領域并不需要刻意推廣非現金支付,手機支付和傳統支付方式各有優勢。從交易成本看,比如買包口香糖,用手機支付和用現金支付,交易成本沒什么區別。“但在大額交易時,非現金支付能夠明顯降低交易成本。”
“只有消費者可以依據個人偏好選擇合適的支付方式,支付才能真正實現便利、快捷。手機支付不會對傳統支付取而代之,恰恰相反,手機支付應是傳統支付的有益補充。”螞蟻金服品牌與公眾溝通部高級公關專家孫洋說,“無現金社會”不是消滅現金,而是既能用現金也能用移動支付。現在很多地方已經實現一部手機就能出門,手機支付還能幫助用戶積累信用,獲得便利的金融服務。
近年,“無現金景區”“無現金機場”“無現金城市”等概念相繼提出,有些已成為現實。我國會步入“無現金社會”嗎?
趙鷂認為,“無現金社會”更準確的說法是“非現金支付”,非現金支付早已有之,銀行卡、支票都是非現金支付。現在發展較快的手機支付,只是非現金支付的一種方式。經濟學有一個基本的理論:消費者喜歡多樣性,多樣性可以促進市場競爭,讓消費者用更低的價格享受更好的服務。要警惕一些企業試圖推廣某種支付方式,剝奪消費者使用現金支付的權利。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是所謂的徹底消滅現金,而是多種支付手段并存。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微信支付、支付寶還是其他第三方支付平臺,都要依托銀行系統完成支付。“現在不僅有刷卡支付、手機支付,以后還有可能出現生物特征支付等。但只要支付對象是法定貨幣,支付清算的流程是不會發生變化的,交易、清算、結算三個環節的風險點也不會變。支付創新還是不能跳出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構成的二元體系。這關系到國家的金融安全,也關系到每個人的賬戶與資金安全。”趙鷂說。
編輯:梁霄
關鍵詞:現金 社會 移動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