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被唱空和低估,東北投資出現“黃金坑”
一項最新民意調查顯示:近八成受訪者表示,遼寧沈陽市營商環境改善很大或有所改善,與年初相比提升55個百分點。2017年,沈陽市新登記市場主體16.86萬戶,同比增長62.37%,
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市民有了軟環境優化的獲得感。
這段時間,麻辣財經記者在遼寧沈陽陸續采訪調研了多家中小微企業。這些企業,一個共同點是“新”。有的是新模式,比如沈陽開普做了全國首家獨立醫療影像診斷;有的是新技術、新產品,比如遼寧壯龍生產了全國載重最大的油動旋翼無人機,拓荊科技生產出了集成電路薄膜替代進口;還有的是新業態,比如沈機股份I5數控機床衍生出的機床租賃及工業大數據開發利用。
還有一個共同特點,這些企業無一例外都獲得了外地知名投資機構的融資,從數千萬到數億元不等。這并不是一個偶然現象。類似的小企業還有很多,美行科技做的汽車導航、君威新能的熱電池、途隆軟件的網絡安全、無距科技的無人機飛控……都是行業里的領先者,也都獲得外埠投資。
麻辣哥的一個真切感受是:目前的東北是“內熱外不冷”,商機與活力不斷涌動與升騰。或許越是唱衰東北時,越是投資好時機!
營商環境不斷改變,投資東北或許正是好時機
把視野放寬一點,在一些輿論因雪鄉、亞布力等個案輪番唱衰、唱空東北時,一些人夸張地高喊“投資不過山海關”時,一些嗅覺靈敏的機構,卻嗅到了春天的氣息,加快步伐投資布局東北。
前不久,某大型電商確定要在東北地區投資200億元;今年1月5日國開行、國開投等40余家金融機構發起的“東北振興金融合作機制”在京啟動,據報道,基金已籌集數百億資金,投資東北項目。沈陽飛機設計所(601所)2017年下半年開始“軍轉民”的三項成果,一拿到市場,就獲得了超過億元的投資,而且都是在本地轉化。
外資也沒閑著,2017年3月,英特爾大連非易失性存儲器項目第二階段項目擴建工程開啟,年增投資20億美元;寶馬集團在沈陽工廠新5系去年下線、X3SUV項目也加速推進。遼寧2017年利用外資增幅超20%,內資超10%;2017年,長春市實際利用外資74.2億美元,同比增長14%。
資本市場有個規律,越是別人恐慌時,越是入場好時機。經過數年的被唱空、低估,東北地區也正在出現這樣的投資“黃金坑”。
從2013年開啟,“唱衰”東北與東北經濟大幅下滑相伴相生,經幾年時間,東北的經濟運行、營商環境、觀念意識已發生較大變化。
從地方政府觀念意識看,數年持續下滑帶來的巨大壓力,倒逼各地政府轉變觀念,樹立問題導向,逐個破解體制機制難題;一段時間內人才、資金、技術的外流,倒逼環境提升,各地開始真正重視營商環境,市場意識、服務意識提高,尊商、安商、富商的意識開始形成;對企業家隊伍開始重視,企業家文化開始培育,企業家精神有了成長空間。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東北 投資 環境 經濟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