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中共中央 國務院 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
第七篇 繁榮發展鄉村文化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建設鄰里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的文明鄉村。
第二十二章 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持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倡導科學文明生活,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第一節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采取符合農村特點的方式方法和載體,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注重典型示范,深入實施時代新人培育工程,推出一批新時代農民的先進模范人物。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推動公正文明執法司法,彰顯社會主流價值。強化公共政策價值導向,探索建立重大公共政策道德風險評估和糾偏機制。
第二節 鞏固農村思想文化陣地
推動基層黨組織、基層單位、農村社區有針對性地加強農村群眾性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對農村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應對解讀,合理引導社會預期。健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農村社會心態。深化文明村鎮創建活動,進一步提高縣級及以上文明村和文明鄉鎮的占比。廣泛開展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掃黃打非”進基層。重視發揮社區教育作用,做好家庭教育,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完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長效機制。
第三節 倡導誠信道德規范
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推進誠信建設,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建立健全農村信用體系,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者最偉大的觀念。弘揚中華孝道,強化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社會風尚。廣泛開展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等評選表彰活動,開展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醫生、村官、人民調解員等活動。深入宣傳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的典型事跡,建立健全先進模范發揮作用的長效機制。
第二十三章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立足鄉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優質載體。
第一節 保護利用鄉村傳統文化
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傳承傳統建筑文化,使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融入鄉村建設與維護。支持農村地區優秀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傳承發展。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實施鄉村經濟社會變遷物證征藏工程,鼓勵鄉村史志修編。
第二節 重塑鄉村文化生態
緊密結合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盤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以形神兼備為導向,保護鄉村原有建筑風貌和村落格局,把民族民間文化元素融入鄉村建設,深挖歷史古韻,弘揚人文之美,重塑詩意閑適的人文環境和田綠草青的居住環境,重現原生田園風光和原本鄉情鄉愁。引導企業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員、文化志愿者等投身鄉村文化建設,豐富農村文化業態。
第三節 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
加強規劃引導、典型示范,挖掘培養鄉土文化本土人才,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農耕文化產業展示區,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鄉鎮、文化產業特色村和文化產業群。大力推動農村地區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促進傳統工藝提高品質、形成品牌、帶動就業。積極開發傳統節日文化用品和武術、戲曲、舞龍、舞獅、鑼鼓等民間藝術、民俗表演項目,促進文化資源與現代消費需求有效對接。推動文化、旅游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
第二十四章 豐富鄉村文化生活
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融合發展,增加優秀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為廣大農民提供高質量的精神營養。
第一節 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發揮縣級公共文化機構輻射作用,加強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現鄉村兩級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提升服務效能。完善農村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公共服務覆蓋體系,推進數字廣播電視戶戶通,探索農村電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推進農家書屋延伸服務和提質增效。繼續實施公共數字文化工程,積極發揮新媒體作用,使農民群眾能便捷獲取優質數字文化資源。完善鄉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推動村健身設施全覆蓋。
第二節 增加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
深入推進文化惠民,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建立農民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推動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建設,推動形成具有鮮明特色和社會影響力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項目。開展文化結對幫扶。支持“三農”題材文藝創作生產,鼓勵文藝工作者推出反映農民生產生活尤其是鄉村振興實踐的優秀文藝作品。鼓勵各級文藝組織深入農村地區開展惠民演出活動。加強農村科普工作,推動全民閱讀進家庭、進農村,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
第三節 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
完善群眾文藝扶持機制,鼓勵農村地區自辦文化。培育挖掘鄉土文化本土人才,支持鄉村文化能人。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培訓,培養一支懂文藝愛農村愛農民、專兼職相結合的農村文化工作隊伍。傳承和發展民族民間傳統體育,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民群眾性體育活動。鼓勵開展群眾性節日民俗活動,支持文化志愿者深入農村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務活動。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推動農村文化市場轉型升級,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監管。
專欄10 鄉村文化繁榮興盛重大工程 新華社發
編輯:秦云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中共中央 國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