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李克強:在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 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
總結這幾年“放管服”改革的經驗,找準下一步繼續優化營商環境的方向,要注重把握好以下兩點。
一是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這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努力方向。市場化就要破除不合理體制機制障礙,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市場化本身有一個過程,雖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市場體系還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加快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頂住經濟下行壓力、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政府的主要著力點還是要圍著市場主體轉,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保障公平準入,以加強公正監管促進公平競爭,以優化公共服務便利投資興業,把市場主體的活力激發出來。法治化就要營造公開透明、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給市場主體以穩定的預期。要做到規則公開透明,政府所有規則和標準原則上都應該公開,不公開是例外,讓市場主體知曉并按照規則和標準去做。要做到監管公平公正,在法律面前各類市場主體一律平等,政府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要依法保護各類所有制企業合法權益,讓市場主體放心安心去發展創造。國際化就要持續擴大開放。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必須不斷拓展開放領域、提升開放水平,維護以規則為基礎、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世貿組織規則的完善。我們的營商環境要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加強與國際通行經貿規則對接,這樣不僅能更多吸引外資,也有利于我們的企業在國際市場大平臺上參與競爭、提高國際競爭力,實現我發展利益。
二是堅持行“簡約”之道。大道至簡,政簡易從。反過來講,政繁就難行。不論是放是管還是服,都要抓住“簡約”這一要領。簡政放權就是要把該放的權放給市場和社會,這樣政府可以騰出更多力量來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提供公共服務。監管也要體現“簡約”的精神,把它貫徹到監管理念、規則和執法當中。我們要簡政放權,但決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管的過程中要刪繁就簡、透明高效、便民利企。
二、 推動簡政放權向縱深發展,進一步放出活力
經過近幾年不懈努力,簡政放權成效明顯,但還要繼續深化,把該放的權徹底放出去,把該減的事項堅決減下來,把該清的障礙加快清除掉,持續為市場主體松綁、鋪路。
一是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大力壓減行政許可和整治各類變相審批。我們已經實行了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但是清單事項仍然偏多,清單之外的障礙也還不少。現在中央和地方層面設定的行政許可中,還有不少是不必要的。國務院部門要帶頭進一步壓減行政許可,今年要再取消下放一批。對保留的許可事項也要逐項明確許可范圍、條件、環節等,能簡化的都要盡量簡化。繼續壓減工業生產許可證,今年要把許可證的種類再壓減一半以上。大力清理簡并種類過多、劃分過細的資質資格許可事項。
當前還需要引起重視、加以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雖然行政許可事項取消了,但是大量的備案、登記、年檢、認定等部門管理措施還普遍存在,甚至有些方面還在增加,規則不透明,流程也不規范,辦理起來很麻煩。還有一些管理措施帶有過去計劃經濟色彩,比如,有企業反映,進口一些高端儀器設備、關鍵零部件需要辦理進口環節的免稅,年初就得向有關部門報額度計劃,如果年中進行調整,超出計劃就不能免稅。這類事情還有不少。要摸清部門管理措施的底數,逐步把該減的減下來。對確需保留的要實行清單管理,并向社會公開。
二是著力打通企業開辦經營和投資建設這兩大重點領域的堵點。我們這幾年推進“放管服”改革,包括全面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催生了大量市場主體。與2013年相比,目前我們的市場主體數量增加了一倍,達到一億一千多萬戶。當然,市場主體并不會無限增長下去,在競爭中是有生有死、優勝劣汰的,有一些該退出的就退出。同時要看到,我們的市場主體確實有中國自身的特點,一億一千多萬市場主體里有7600萬是個體工商戶,按一家個體工商戶平均兩三個人就業算,加起來就容納了2億左右人口的就業;企業有3600多萬戶,其中90%是中小微企業,他們對于擴大就業、拓展內需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六穩”工作,首先就是穩就業,穩就業不能全靠大企業,主要還是靠大量的個體工商戶和中小微企業,這是我們在穩就業方面走出的一條有效路子。過去就不了業都找政府,現在這么多的個體工商戶、這么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對就業的確起了主要支撐作用。不僅如此,這些個體工商戶、中小微企業還打通了市場的“細微末節”,使內需更大釋放出來。中國為什么對外資有吸引力,就是因為中國的市場規模大、發展潛力大。當然,大中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作為骨干支撐也很重要。所以我一直講,大企業要頂天立地,小企業要鋪天蓋地;大企業是紅花,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是綠葉,紅花綠葉應該交相輝映,這樣才能更好釋放內需潛力、激發市場活力。因此,我們要繼續大力培育新的市場主體。
現在市場主體培育和發展仍面臨一些問題。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準入不準營”的情況依然存在。企業拿了營業執照以后,往往還有很多證件要辦、不能馬上開業。這幾年我們推行的“證照分離”改革,對解決這個問題是有成效的,下一步要繼續推進,重點是“照后減證”。要進一步壓減企業開辦時間,今年要壓減到5個工作日以內,有條件的地方壓減到3個工作日。我到東部沿海的大城市看到,有的地方已經壓減到1個工作日。這實際上也給政府管理提出了高標準、高要求。能夠這么短時間辦好營業執照,離不開信用體系的支撐。有的地方反映,現在有人拿著別人的身份證去開辦企業,然后把稅收、債務推到別人身上,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社會信用體系還不健全、信息公開透明度還不夠。同時我們還需要完善市場主體的退出通道,促進優勝劣汰。另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周期長、程序繁瑣。近年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今年在全國全面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上半年要使審批時間壓縮到120個工作日以內。但這在世界上還只是中等水平,有條件的地方還要進一步壓縮審批時間。今年一季度投資穩定增長,但是最近兩個月增幅又有所下降,我們要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不能過度依賴投資,但有效投資還是必要的。擴大投資不是光靠投錢就行了,一些投資之所以不能按時形成實物量,對經濟的支撐作用不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審批環節多、時間慢,導致項目遲遲開不了工。工程建設要考慮安全及其他必要條件,在此前提下,要通過改革縮短審批時間。這實際上也考驗著政府的管理能力。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環境 市場 改革 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