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李怡龍:返鄉創業吹號人
李怡龍在察看沉香樹結香情況。
“綠奇楠種植三年就可以打孔結香了,一年半以上就可以采香。”“春耕夏耘,四時不失時。加油,看看我們的農耕。”5月18日一早,李怡龍又在苗木基地忙碌,勞動場景被拍成圖片或制成小視頻上傳朋友圈、客戶群,這成了他每天必做的功課。
“雖然疫情影響沖擊了線下交易,但也讓更多客戶選擇、習慣線上交易。現在,線上交易額是原來的兩倍,占總交易額七成以上。”李怡龍介紹,他的基地除了常年提供沉香、黃花梨、楠木等經濟苗木,還引進培育了樹葡萄、釋迦果、神秘果等南方果苗新品種,今年前4個月的總交易額已略超去年同期。
永春“90后”小伙李怡龍,大學畢業后返鄉種植沉香。他牽頭成立永春永發沉香農業專業合作社,并幫助困難鄉親創業就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他還參與籌建“青年紅色筑夢雙創基地”,為返鄉創業青年搭建平臺、提供便利。前不久,李怡龍榮獲第13屆泉州市青年五四獎章。
返鄉,潛心沉香種植
1990年出生的李怡龍,家在永春縣東平鎮冷水村。2013年從集美大學畢業時,永春縣正發力打造香產業,生產和銷售兩頭旺,讓他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
經過考察,李怡龍發現,雖然當地香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大部分制香原料卻要從東南亞進口。永春有種植香木的歷史,為什么不能就地取材?于是,他把種植沉香樹作為創業項目。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因為缺少經驗,李怡龍最初投資的10萬元打了水漂。“我還希望通過種植沉香樹帶動鄉親們致富呢,沒想到剛出門自己先栽個跟頭。創業光有激情不夠,得腳踏實地一步步來。”他深有感觸。
吸取教訓,李怡龍沉下心,赴廈門等地認真學習技術、積累經驗。經過與一些大學教授、林業專家探討研究,他重拾信心。“沉香樹種植與我們家鄉生態條件可以很好地結合,而且有望形成產業集群。”李怡龍說,他們還引種了其他名貴樹種,同時也兼顧多樣性,以套種模式提高林業經濟整體效益。
謀定而動,李怡龍與當地50戶農戶共同成立永春永發沉香農業專業合作社,先試種了200多畝沉香樹。在專家指導下,這200多畝沉香樹為他及合作社農戶帶來數十萬元的收益。接著,在李怡龍帶領下,合作社又在東平鎮店上村種植了500多畝沉香樹。經過多年摸索經驗、用心培育,如今不僅省內絕大部分沉香苗都出自永春,就連外省也有很多客商前來求購。
互助,幫扶困難鄉親
創業初期,剛從集美大學新聞傳播專業走出來的李怡龍和林業基本搭不上邊。“回鄉創業除了吃苦打拼,還要守得住寂寞。冷水村的鄉親們給了我很大支持。”
李怡龍說,鄉親們得知他回鄉創業,經過平時接觸,都覺得“這個小伙子靠譜”,很樂意幫他干活。在他創業起步階段,有時資金跟不上,無法給來幫忙的鄉親們發工資,大家不但沒怪,有的甚至掏錢借給他。有的鄉親看到這個項目的前景很好,還投資入股。
在政府和鄉親們支持下,李怡龍牽頭的沉香合作社發展起來,給當地創造了不少就業機會。東平鎮黨委宣委鄭智學介紹,該鎮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促成永發沉香、益永果蔬等專業合作社與貧困戶結對子,先后幫助56戶貧困戶發展產業、就近就業。至今,仍有6名困難村民在永發沉香合作社工作。
困難村民劉阿婆今年80多歲,其兒子早年過世后,靠她將孫女撫養長大。老人身體很好,干活也麻利。李怡龍安排老人在苗圃里幫忙,平時做些拔草、下種、澆水等較輕松的活兒。
“6名困難群眾都有專門建檔。”從李怡龍提供的檔案中可以看到這6戶群眾的家庭情況、工作情況和收入狀況,每年合作社都能幫助這些困難家庭每戶增收6000元以上。
搭臺,服務青年創業
2018年3月,由永春生態文明研究院、團縣委牽頭搭建的全省首個落成的“青年紅色筑夢雙創基地”在桃城鎮花石社區揭牌,李怡龍是這個雙創基地籌建者之一。
雙創基地的成立,為永春想要創業的返鄉大學生提供實實在在的項目引導。作為籌辦人員之一和平臺管理員,李怡龍率團隊也是第一個帶著項目入駐雙創基地,“我希望做好自己的產業,同時帶動身邊的青年創業,形成項目業態,大家共同發展”。如今,這個雙創基地已有8個團隊(項目)創立的11家企業入駐。
1991年出生的林江春,一年前從廈門返鄉創業,他打算創建自己的中草藥除螨品牌,同樣也被雙創基地良好條件吸引了過來。“李哥他們很照顧我們新創客,前不久,他剛幫我們對接落實了10萬元貼息貸款。”林江春說。
李怡龍說,返鄉創業青年能夠聚在一起、抱團發展,是非常好的事情,政府方面有什么優惠政策,他們都會想辦法幫助基地的小伙伴們溝通爭取。“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兩年各方面的扶持力度在不斷加大,使我們年輕人創業興業更添信心。農村是一片創業熱土,我將扎根家鄉,努力把‘香’的事業做大做強。”(記者 黃楓 通訊員 蘇福彬 文/圖)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李怡龍 創業 沉香